第五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区域的方式2、运用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3、运用地形图和相关数据,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4、运用地形图,归纳亚洲河流的分布特征5、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的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为主,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同时,增加课堂趣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兴趣,适当的穿插活动,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教学准备图表:世界七大洲面积,七大洲人口,俄罗斯奥依米娅康的气温曲线,印度乞拉朋齐的降水量柱状图,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印度孟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图片: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炽热的印度,寒冷的北极,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绿洲,季风区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眼明手快”活动课件,音乐《亚洲雄风》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三、学与教的过程图片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河流气候特征成因灾害对生活的影响地形单元主要河流地形特点地形与河流的关系认识大洲的方法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复习导入]认识一个大洲,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然后再了解这个地区有“什么”,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再分析“为什么”这个大洲有这些“什么”?学习方法:(自然,人文)一、自然概况1、位置与范围:教师指导:亚洲位置可以有两种方法确定,第一种是经纬度位置,也称为绝对位置,通过亚洲的跨过的纬度、经度来确定亚洲的位置。第二种是相邻位置,也就是找出亚洲的“左邻右舍”。这两种方法也可用来描述其他的地区!学生活动:读ppt图片2、4,完成3、5填空。(主要任务是指出亚洲的位置,区域的划分。读ppt图片7,讨论探究6、8图片思考练习。主要内容为地形与河流指导读图片9,学生合作讨论9、10图片上的练习,合作完成练习。问题研讨教师总结:本节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节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区域地理的学习以案例方式展开。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迁移。本节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的方法:(自然,人文)。以此为线索,展开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一般可以包括两种: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教材第5页的活动设计很好的引导学生认识亚洲的地理位置。紧接着,进一步巩固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让学生尝试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亚洲的气候则是通过展示对比强烈的景观图,认识亚洲复杂的气候,进而探索为什么,以及亚洲季风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这部分的学习,大量使用图片,让学生形成深刻、形象的印象。同时,进一步知道学生分析非洲的气候特征,再次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