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主备人:廖兰教学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或设想: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当然,允许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另外确立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可以组织一些讨论,下列问题可供选用: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实施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一导入新课:以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导入,提问: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列举贴近生活的事例,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预习检测:①、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②、生字正音:肇(zha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诚意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讨论检验学生课下预习的情况。三、自主学习,整体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让学生了解议论性文章的论述方法。1感知: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5)学习本课的论证方法。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让学生了解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五、拓展延伸: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举例让学生学会思考并能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课后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