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1、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基于问题式教学如要行之有效地贯彻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专制、独裁的角色为民主、开放的角色。实现师生人格尊严、学术交流上的平等,打破学生盲目崇拜教师的“从师”心理,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善于思考,共同构建教学共同体,教师只是其中一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2、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这里的简单化和复杂化指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限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处的水平,为防止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比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陈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等。”故不论问题由谁提出,对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控制问题使其保持“形散而神不散”: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整个所有问题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3、教师的鼓励与期望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打破对学生的成见,视学生为主动、有思想的人。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性,并适当地暗示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之情,不为他们的困惑所动怒,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2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和最终的整体教学效果。“具体看来,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四个基本环节。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从而不断地对学生造成影响。”4、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开放性只有从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共鸣。问题无处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化学变化无处不在。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的问题设置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体现其开放性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5、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反馈性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般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因素,然后综合考虑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即课前问题的预设性。这当然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一些问题情境预设所必备的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主观内化,他们学习的问题情境也毕竟是一种模拟的、预设的,经过比较、选择和优化的人工情境,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真性和不可预料的情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的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地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