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计算机概论1.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3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1.4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配置1.5计算机病毒1.6多媒体计算机本章学习目标掌握计算机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数制转换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其硬件配置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分类及防治措施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返回首页返回首页1.1计算机概论1.1.1什么是计算机1.1.2计算机的特点1.1.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1.4计算机的分类1.1.5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返回首页返回首页1.1.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是一种自动地、高速地进行数值运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主要由一些机械的、电子的器件组成,再配以适当的程序和数据。程序及数据输入后可以自动执行,用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计算机中的各个物理实体称为计算机硬件;程序和数据则称为计算机软件。返回本节返回本节1.1.2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自动化程度高4.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5.具有逻辑判断能力6.通用性强返回本节返回本节1.1.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逻辑关系加工及人工智能6.计算机网络返回本节返回本节1.1.4计算机的分类1.巨型机2.大、中型计算机3.小型机4.微型机返回本节返回本节1.1.5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1.计算机的产生1822年英国人CharlesBabbage提出了“自动计算机”概念,1834年他所设计的差分机及分析机已经具备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发展迅速,1943年在美国陆军部的主持下,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系的JohnMauchly和PresperEckert博士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ENIAC,重30吨、占地170平方米、使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5000多个继电器、电容器、耗电150KW的庞然大物拉开了人类科技革命的帷幕。2.计算机的发展(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8年)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件,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浦线,其特点是主存存储器容量小、速度慢、机器体积大、重量大、功耗大、成本高。(2)第二代计算机(1959年~1964年)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件,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其特点是主存储器容量加大、运算速度加快、减小了体积、重量、功耗及成本,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1年)基本电子元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几十至几百个/mm2),其特点是功能进一步增强,体积功耗进一步降低。(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万至几千万个/mm2),主存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容量大大增加,外存主要有磁盘、光盘,运算速度可达几亿次/秒,计算机开始向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多元化的方向前进。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2)网络化(3)巨型化(4)微型化(5)多媒体化返回本节返回本节1.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2.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2.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2.3计算机软件返回首页返回首页1.2.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组成的各种计算机部件和设备的总称,是计算机完成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计算机软件是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相关文档的总称。返回本节返回本节1.2.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数据流控制流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图1.1计算机硬件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图1.1计算机硬件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1.运算器:用于加工、处理数据的部件,主要完成对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2.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部件,它控制其他部件协调统一的工作,并能完成对指令的分析和执行。3.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主要是存放程序和数据。4.输入设备:是从计算机外部向计算机内部传送信息的装置。其功能是将数据、程序及其他信息,从人们熟悉的形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内部。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