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秦国的强大导入商鞅像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如果战争是“乱”的主要表现的话,那么,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则突出地体现了“变”的特点。这次变法带来秦国根本性的变化,写下中国古代的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章。返回商鞅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孝公求贤,商鞅入秦秦国本为西方一个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比较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很少让它参与盟会。魏国曾经兵渡黄河,占领秦国大片领土,秦国无力还击。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商鞅入秦(想象画)孝公求贤,商鞅入秦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赶来投奔。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史记·秦本纪》商鞅与旧贵族辩论变法问题(想象画)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限制宗室特权重视军功整顿户籍奖励耕织统一衡制推行县制按户口征赋废井田制严明法令,编制户口,实行连作法,使百姓互相监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史记·商君列传》奖励军功。杀敌立功者,无论出身,按功行赏,获得各种爵位,按爵位等级差别获得相应大小的田宅等等。贵族及其后代无军功者,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重农抑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弃农经商的或因懒惰而贫困的,家属要被收为奴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变法推行数年后,秦国在咸阳建造宫殿和城阙,把都城从雍迁到咸阳。把全国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31个县,由国君委派的县令和县丞治理。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除土地上原有的标志和疆界,鼓励开垦荒地。商鞅还开始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直径10.4厘米,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商鞅戟(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最长达三米)战国时期秦国长城遗址掘开土地上的旧疆界商鞅方升都江堰的修建岷江源(四川省中部的岷山南麓)都江堰岷江都江堰挡住岷江东去的玉垒山都江堰壮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美丽的都江堰都江堰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请你在示意图中找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部分: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试着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都江堰分水鱼嘴“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都江堰宝瓶口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都江堰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都江堰水位测定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石人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李冰“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都江堰李冰父子雕塑(今日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标志性雕塑)都江堰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左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依山傍水,殿宇群拾级而上。出二王庙前门即可直到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