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河南省学前教育宣传月研讨会发言摘要张秋萍顺应天性适度引导□张秋萍生命是一个自然状态,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和他们共同成长,聆听他们内心的拔节声。所谓教法自然、道法自然、爱法自然,这是生命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孩子,我们就应该顺应他们的天性,适度引导。我们幼儿园现在开展的童本教育,就是以儿童为本,将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和终身幸福、终身发展协调地统一在一起,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研究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的教育目标定为:自然、自由、自主,好奇、好问、好做,会想、会思、会悟。自然、自由、自主,指向个性的发展,倡导顺应幼儿自然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发展自主的个性;好奇、好问、好做,指向行为的发展,重视儿童自发的好奇心,让他们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乐于通过行动实践证实自己的想法;会想、会思、会悟,指向认知的发展,重视儿童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自然的活动中通过探索、交往学会想象、究因和感悟。生活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我们要将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诸多环节中,倡导在生活中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以无痕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据的时间最多,是其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我们要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游戏中,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好模仿的天性,开发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接受遵循他们天性的教育。幼儿的心理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对突出的特点。教师应将教育的眼光先聚焦于孩子的发展现状,再结合教育目标制订各个阶段教育的重点,按照认识儿童、领会教育方法、明确教育步骤、把握教育重点的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教育工作,更好地遵循孩子的天性。(作者系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蔡蕾用生命影响生命□蔡蕾近30年的为人师、近20年的为人母,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当老师、当父母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课,需要不断地调试与学习。我园从1996年起在普通的幼儿园接收特殊需要孩子(如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发育迟缓等),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近20年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是有价值的,都需要个性化支持;我们体会到父母、老师是孩子未来生命的启动者,是展现孩子生命价值的塑造者,大家彼此“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是否总是居高临下,而看不到他们是充满丰富人性的个体?想想孩子是什么呢?他们只是年龄比较小,当然和大人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命需求——爱与被爱。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会赋予孩子像成人一样的尊严和尊重,去掉“大人”的“大”字,和孩子相处。老师和家长有了新的观点、新的行动,选择并努力学习成为“教练式父母”“教练式老师”,一起努力,通过真诚与关怀、尊重与接纳、专注与倾听、深度的同理心,给孩子们全身心的尊重和关怀。这是一段历程,实现“从这里到那里”或“从现状到目标”。对教育孩子而言,“这里”指的是生长期的现实和现况,“那里”指的是发展期的未来远景和目标。“我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不能选择自己的老师,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我不能选择去什么样的幼儿园,但可以选择管理什么样的幼儿园!”让我们一起行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做别人和自己生命中的天使!(作者系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岳亚平爱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岳亚平孩子,初生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幼小与无助。父母倾其所有去爱,但绝不能溺爱,而溺爱似乎是中国父母的特色。孩子是在爱的怀抱中健康长大的。不论哪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来自成人的爱,特别是他生活中的关键人的爱,如父母的爱、教师的爱、小朋友的爱等。爱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首要条件,也是家长的一种本能。这种爱宽大、慈悲、洁净,而不是家长个人的“私欲”。我们不能怀疑家长的这种本能。因为这样的爱,本身就是教育。孩子有衣可以穿,有饭可以吃,有零用钱可以花,有玩具可以玩,就是幸福的吗?恐怕不是,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关心与教导。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