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在《解放》刊物上的一篇系统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以及革命理论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具有重大影响——结合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完整且逻辑严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思想。由于笔者知识的局限性,只论述对该著作某一方面的理解及体会即毛泽东认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时代背景在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发动军事反共的同时,在文化思想上也对共产党进行抨击。他们利用一切宣传途径宣传:“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没有在中国存在的必要”,“一切革命都已包括在三民主义里面”,等论断。其目的不言而喻——取消共产党,妄图实现一党之统治。毛泽东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消除由国名党顽固派的反共宣传而带来的革命迷茫,指明革命方向并使革命者与革命同盟者坚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革命理论。二、毛泽东视域下的中国革命毛泽东首先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这是非常必要的。孙中山先生发起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又寄望于帝国主义,没有认清革命形势,失败是必然结果。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这样论述: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在这里有必要说明毛泽东论述中所提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毛泽东认为在被外敌侵占并统治的地区为殖民地——主要指日占区;被国民党占领的地区是为半殖民地;而无论是日占区还是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半封建制度占第1页共24页优势的社会。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当时的形势,总结出革命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分阶段进行的革命进程。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不同于苏联,苏联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是军事专政的帝国主义,国家性质具有完整性。而中国同时面临来自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如果学习苏联那势必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历史证明这样的论断是正确的,一次性革命是不现实的。中国革命应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首先是改变中国当下的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其第一步的完成的标志是建立起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第一步与第二步的关系紧密相连,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前提,没有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谈发展社会主义就是空想,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必然结果,仅仅建立起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并不能使国家富强,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进步,不受外敌侵侮。三、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十月革命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两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讲诉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会通过改革或者革命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更加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类进步。毛泽东认为:中国不可能会因为学习西方列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民富国强,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国际环境,首先资本主义列国不是慈善家。他们不会给予快饿死的人任何帮助,即使手里捧满了面包。他们的目的就是欲将中国发展成为其殖民地,扩大市场,消除资本发展带来的经济危机。其次,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允许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诞生。2、国内环境,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具有“一身而二任焉”的两面性,其不可能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中流砥柱,也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第2页共24页道路。加之,资本主义已经日薄西山,社会主义正蓬勃发展,如果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条西方国家走过的路,中国将同时面临来自两大阵营的压迫以及国内动荡的处境,这就决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结果。笔者认为,毛泽东对当时的环境及局势的分析是合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