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3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梁园学区中心学校王翠霞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在一年级数学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课件出示复习题(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4+9=6+8=3+7=20+13=30+14=24+5=(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板书算式:24+9=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方法五:24加10再减1;……【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