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建筑区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红桥十幼吴博文积木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中,始终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的奥妙之处在于能充分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兴趣,提供幼儿整合性的经验。幼儿在把积木时而堆高、时而围合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当幼儿在配合并平衡各种类型的积木时,可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而当幼儿使用各种积木搭建造型时,更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当他们收拾整理积木依其大小或形状分类时,无形中增强了计数和分类能力。在观察后幼儿将所见到的事物表现于积木造型时,他们的心得与感受也可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在搬运、取放、堆叠、平稳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大肌肉和小肌肉的发展。对于小班的幼儿而言,幼儿的建构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引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使他们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孩子们很喜欢积木区那些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弓形等几何形体,但小班幼儿还处于随意摆弄、操作积木的阶段。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墙式中各种桥的图片,增加幼儿对桥的认识,同时引导幼儿观看同伴的作品,但可以看出女孩梦梦并没有仔细观察,而是自己尝试搭建,由此看出幼儿区域环境并没有产生较为有效的互动。在整个搭建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多次介入,在开始搭建时,三个孩子集中在了一个区域,此时教师将短发女孩的积木移到了旁边的建筑区,此次介入应属于“负效介入”。游戏的过程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当幼儿在游戏区域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当做一名观察者,使他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习到同伴间相互谦让、合作、分享的品质,此时的学习对他们社会适应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小班幼儿经常是依据自己以往对玩具的理解,操作和摆开这些材料,而这正是幼儿充分熟悉材料的阶段,也是发展幼儿建构水平所必然要经历的初始阶段。此时教师是不宜过多地进行干预的。女孩梦梦和男孩涵涵两个人的搭建作品是相似的,也体现了幼儿间相互模仿学习的“榜样”作用。幼儿在经历了熟悉材料的阶段后,开始了最初的搭建。这时三个孩子的作品都是通过积木的叠高和平铺的形式来进行搭建的,没有其他辅助造型。这时教师提供并引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支持其想像游戏,有助于他们逐步赋予建构作品以主题。佳佳小朋友用长条的积木连在一起铺成了长长的桥,“你的桥是做什么的用的?能开上汽车吗?”教师的提问提醒了她,她赶紧拿来了玩具车放在马路上,此时教师继续介入提问“断断续续的桥面小汽车走的好吗?”佳佳向教师展示说可以开过去,此时教师在引导后不应将孩子的作品直接进行更改,破坏了幼儿游戏情绪,属于“功利化干预”。站在一旁的涵涵也拿来了一辆小车放在桥上游戏,教师提问幼儿:“小汽车怎样上桥呢?”,涵涵虽然意识到要有斜坡汽车才能上桥,但没有成功搭建出斜坡,教师最后鼓励他下次可以继续尝试,此次的介入属于“盲目性干预”。孩子们终于在搭建后,围绕自己的作品,使用小玩具开展起了想像游戏。《指南》中指出:当教师对介入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们鼓励教师进行“试探性介入”。可见,教师布恩那个在不了解幼儿游戏行为和游戏意图时,直接进行介入或是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想象,或许因此就终止了幼儿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更有意义的游戏情节。所以我们在对活动区游戏进行指导,是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之后,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们非常喜欢搭桥式结构。他们用弓形的积木,在它底下再垫两块同样厚薄的积木,还有的孩子用圆柱或两个长方体上面放一个长方体做桥。后来孩子们开始互相模仿,于是,各种有桥式的建筑便多起来。孩子们尝试多种不同的建构方式,将为他们用积木建构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了技巧方面的充分准备。为了给孩子以实物的提示,我们在墙上贴了许多实物的照片,有了这些图片的提示,孩子们不但能细心地观察图片,也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建筑物,这样孩子们在建筑区的情节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小班孩子的搭建技能的确提高了许多。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对自己搭建的作品命名开始具有形象性、代表性。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出主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