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学习与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使用新教材的感受和心得。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思想、观点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在学习每篇新课文的时候,我总会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慢慢地,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提问题,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把自己的大脑激活了,受益自然不小。学完每篇课文,让学生自己写小结,每一个单元结束写单元小结,学生自主地完成。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清楚地知道,提前预设好的“圈子”是会束缚学生自主性的,不能让他们放开思路,所以,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索,才不至于让学生变成“井底之蛙”,变成只会读“死书”的机器。其次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上课的时候,随时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事物或是天气。比如,今天是个雪花飘飘的日子,上课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观察,然后马上构思动笔成文。再如,今天是个乌云密布的天气或是晴空万里,让学生观察,看看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是否真实形象生动。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看到好的词、句子便摘录下来,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也记到了本子上,读了一本好书记下自己的心得……看着他们厚厚的本子,密密的字迹,还有缤纷的图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满心欢喜读书的样子。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搜集了写作素材,还养成了勤动脑、勤动笔的好习惯。每人一本周记本,让学生记下每周发生的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或记下自己的感想。学生由此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还有,让学生学会感悟,在生活中体会爱。比如母亲节时,我会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记下来。于是,给了学生这样一个主题“爱的代价——母亲,我与你交换心情”,让学生记录。我的感慨来源于母亲节前夕半岛的“母亲的比喻”,而我的感动则更多的是因我学生质朴却极真诚的心!在作文课上我将对母亲的比喻给学生读了,学生们听的非常专注,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是的,我们不习惯于直接热烈的表达方式,平日里,我们怯于说:我爱你,或是给母亲一个拥抱,一个纯情的吻。我们太习惯于母亲的存在,竟然不知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人间五月天,这是一个充满浓浓亲情的季节,这是一个属于母亲的节日,我们,该为母亲做点什么呢?便让学生在周记中写一篇对母亲的比喻的文章,我惊异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却也在翻开本子的刹那体会到了感动的滋味,或甜或涩,总之,是那么真诚自然不加雕琢的展现在我面前。我愧于词语的贫乏,无法表达出我的心情。但我看到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挖掘感受。再次,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并不是让学生“巧舌如簧”,而是让他们学会把问题说清楚。让演讲进课堂,让辩论进课堂,让表演进课堂……通过演讲,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口齿更加清晰伶俐。让学生表演,体会一些生活中的真实,写作文时不要说假话,要有真情实感。比如在口头作文课上,给学生出示几幅漫画,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及观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之后,畅所欲言,谈出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我感觉到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说出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感悟……总之,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感受到了作为语文老师责任的重大。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学,去感悟!时代总是在不断前进的,我们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转变观念,迎接新的挑战。我觉得我应该记住一条:学生永远是他们自己的!所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