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题分析(见后附表)近几年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型过程。历史试题的考查总体难度平稳,材料阅读量有所减少,但形式多样,能力创新,注重考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通过做题近几年新课标全国二卷历史高考题及高考信息会交流学习,对历史高考试题命题趋势总结如下:1、侧重历史主干知识的多角度反复考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知识点的梳理表格可看出:古代中国儒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洋务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抗日战争、罗马法,雅典民主,资本主义代议制,斯大林模式,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等,都是高频考点反复出题。2、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多层次考查。新课程考纲明确提出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和相关的能力考核要求,非选择题的40题、41题。考查学生至少两个以上的能力要求.如2016年二卷的40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并进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件的能力”,41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进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3、凸显历史学科素质的多方面考查.2014年—2016年的新课标全国历史高考试题都体现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历史时空观,史料论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有的试题考查一个历史学科素养,有的试题考查多个历史学科素养,如2016年二卷40题考查了历史时空观,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其它题就不一一例举。4、重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考查,历史学科的热点问题包括三类,时政热点,周年大事,长效热点,在高考题以显性或隐性形式考查,时政热点:如“一点四面”,“一带一路”等,长效热点:如人口问题,民主法制,近代史,周年热点如抗日战争,近三年都有考查。5、关注史学研究方法和新史观的考查。高考试题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与新课程改革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正确地解读历史材料,还要甄别材料的真伪。近年来关注学术进展,注重新史观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新史观为高考提供了新立意和新材料,新史观又指导考生正确解答新问题。本学期通过学生做4套真题专项训练,反映出学生还存在的问题有:选择题正确率低,主观题不知从何下手,(尤其是41题),答题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语言组织凌乱,大白话多;不仔细审题,不能根据设问解决信息,有的学生读不懂材料内容,凭感觉答题答非所问;历史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差,(尤其是4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