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1.梳理字句。(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出示投影: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A.及长(cháng)长者存(zhǎng)尚飨(xiǎng)B.不省所怙(shěng)省坟墓(xǐng)窆不临其穴(biǎn)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g)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万剩之公相B.零叮孤苦C.衔哀致诚D.如耽兰之报参考答案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其又何尤:怨恨。(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