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都市风流》有感广西师大文院17秘书班孙力余小惠/人民文学出版社阅读,对于我而言是痛苦的。更何况是阅读矛盾文学作品,然而我在看这本《都市风流》的过程却是意犹未尽的。书只看了一遍,自然参的不透,以下所感也算是浅谈罢。这本书讲的是八九十年代,在北方某一大城市里,上至市长下至普通老百姓对城市建设不一的心态,同时也反应了出城市的病态以及城市改革的不易。文章开头对这座城市做了简单的描写,随后画面就转到了市委书记高伯年,女儿流产、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市长阎鸿唤的“背叛”,让他感到恼怒和无奈。自从阎鸿唤独自进京向总理汇报工作之后,高伯年对阎鸿唤的态度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受自己控制。他当年还对那些来告新干部的状的老同志们说道:“要心胸开阔,不仅要有退出舞台的勇气,而且要有甘为自己徒弟当配角、跑龙套的气度”,同时要求新干部要尊重老干部,鼓励他们“丢掉老框框,放开手大胆工作。”可如今高还未退休,心里已有些不是滋味了。改造道路是高多年以来的夙愿,但到底是老一辈的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入的党,打过日本鬼子,经历过许多的艰难困苦的时期。他深知,道路建设的前期准备不足,施工过程不如意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怎样的困扰。心底的顾虑太多,也没有阎鸿唤那般的坚定的决心。在得知儿子死讯的那天晚上,很意外的,他亲口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市长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道路改造工程的支持。他不得不支持,也应该支持。他对阎鸿唤的感情是矛盾的。他欣赏阎的才干和胆识,还做了他当年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道路改造,按道理他应该很欣慰、很支持。他并没有觉得有多欢畅因为这个不是他努力的结果。高伯年的野心其实一点也不比阎鸿唤的小。相反,年事已第1页共5页高的他并不服老,住院期间还心心念念着政务,希望市里的事情能再他的掌控之中,阎鸿唤的“独立”多少“动摇”到他的地位。他不甘心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市委书记,他希望这座城市在他当权时变得越来越好。这一点与三国时期的曹操有些相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对高伯年的真实写照。阎鸿唤确实是一个好市长,一个为民着想、敢作敢为的市长。他脚踏实地,从普通工人、车间主任、工业局局长到如今的一市之长,在每一个职位上都干得出彩;他思考事情不按常规惯例去思维,当市长不比普通工人,规规矩矩窝窝囊囊干不成什么成绩。他上任刚一个星期,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个城市的现状:城市环境脏、乱、差,外商因此拒绝投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受到了限制,所以,作为市长,推动城市环线的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目光长远,发起城市建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城市脏乱差的毛病,他还要让他的城市变成现代化的大城市,走向世界。阎鸿唤的“叛变”并不是一时冲动。老一辈的想法终究与年轻一代的想法有所不同,两人在工作中意见不同,难免会产生摩擦。电厂工程就是一个例子:按阎鸿唤的计划一年就能完工的电场,在高伯年的干预下却花了两年的时间。让他有一种被绳子束手束脚的感觉,“挥不出拳头,迈不开脚”,这不是一件好事。不改变这种现状,他的计划就不能完成,城市建设不顺利国家还会浪费更多的前,人民群众还要受更多的苦。独自进京汇报工作就是他走出的第一步。阎鸿唤不可能一直倚靠高伯年,“独立”是迟早的事情。如果阎鸿唤像张义民那般会讨好领导,专讲领导喜欢听的,迎合领导的意愿,那他就不是他了。下面我想讲的是万家福——这座城市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的“野心”让他活得出彩、潇洒。刚开始看到书中对万家福父亲的描写之后,我觉得,万家福在“小市民”思想的父亲的教育下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真第2页共5页的是很难得的一件事。他想赚钱,却不是像父亲那样贪小便宜,满足于小本生意,一辈子平平谈谈,他觉得很无趣、也不甘。在张义民贪图环线工程的剩余物资的时候,万家福主动给环线工程捐钱,想为自己谋求政治上的利益,以后办厂的时候也能少一些麻烦。这大概就是鼠目寸光和深谋远虑的区别吧。他总觉得,人生不能过得太没意义。有钱不一定生活得痛快,人总得干点什么,不然生活就没光彩,趁年轻干一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