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陈大奇)——北京京师同文馆(1862)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1901)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癸卯学制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学校:庠(xiáng)、校、序、瞽(gǔ)宗、辟雍、泮(pán)宫(唐代)“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发展始于奴隶社会。(古代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斯巴达军事教育“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雅典商业较为发达体育竞技+“三艺”(哲学、文法、修辞)柏拉图“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西方国家的古代教育机构:“青年之家”。5、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8、科举制度开始——隋唐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10、孔子:我国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育的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的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论语》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解释: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12、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13、《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解释: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教”和“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是我国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liè超越)等”、”不陵节而施”“教学相长”【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解释: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预时孙(xùn)摩”【解释:预、时、孙、摩是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预,预防原则,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及时施教原则。孙(通”逊”,顺)循序渐进原则。摩,学习观摩原则。】“藏息相辅”【解释: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1“君子之教,喻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14、苏格拉底(古希腊):助产术或叫“产婆术”,启发式谈话法15、柏拉图(古希腊):代表作《理想国》16、亚里斯多德(古希腊):代表作《政治学》,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17、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而贝尔•兰卡斯制是教师教学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然后在由他们中的优秀学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教差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18、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近代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是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分科课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