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2、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信息资料:1、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设置情境,导入课题):不少同学看过科幻文章或影视,知道有一种能往返于古今的机器,它就是——时光穿梭机。现在,我们就乘坐它一起到唐朝的庐山去,游山观瀑,吟诗作对吧!二、诵诗(模拟情境,诵读体会):1、闭上眼睛出发吧……到了!请睁开眼睛。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是在唐朝时的庐山,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庐山美景吧!(播放庐山及瀑布的录像)2、活动。请哪位朋友来谈谈庐山给他的印象和感受,能吟诗作对更好。(毕竟学生能吟诗作对的较少,师:看来,我们平时疏于学习,怠于苦练,所以面对大好风光只能是感而无叹了!这就更让我们佩服古人起来。)3、飞瀑的雾气传来,夹杂着些许酒味,只听得有人在吟诗……(播放李白吟诗的录像)师接着诵诗并板书并注意语速快慢,语气轻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吟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与您眼中的庐山风景一样吗?1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再放录像)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会背诵的背诵,不会的可以看看书,试着诵读。(集体背诵)4、请朋友们反复吟诵。(单人诵,小组诵,集体诵等形式,师注意指导朗读的语气语速)请朋友说说这首诗好在哪里。(抓住关键字、词,释句、译诗、现美)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抓住“生”字)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抓住“挂”字)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5、纵情山水也不忘美酒,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你们猜这吟诗之人是谁啊?(生作答,师板书:李白)对,他就是李白,无酒不诗的“诗仙”李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五十岁左右,现在隐居庐山。(悄悄话:他可是我们的四川老乡哦,绵阳江油人。)6、再吟诵、体会。2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后来苏东坡也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播放录像,加深体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