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字三》教学反思西夏一小刘海玲“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有关。教学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识字,引发学生喜欢对对子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我看来,一节好的识字课,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这学期,我上的一年级识字公开课—《识字三》,就充分体现了以上3个特点。在“认字”目标的落实上,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读准字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来识字,对于字音的准确性,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进行了检测。二是分辨字形。在理解课文时,着重比较了“雾”和“霜”,“蜂”和“蝶”这两组形近字。三是借助偏旁记字,理解字义。学习“蜂”和“蝶”时,问学生:为什么是虫字旁?学习“桃、李、柳、杨”时,问学生:为什么都有木字旁?是词语积累,巩固识字。在学习“雾”时引出了词语“晨雾”,学习“霜”时引出了词语“秋霜”,学习“朝霞”“夕阳”时引出了词语“晚霞”“朝阳”。当发现“和风”和“细雨”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是一个词的时候,又引出了“和风细雨”,后来引出了“万紫千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些词。通过出示这些词,学生读词语,学生对生字加深了印象,同时积累了词汇。在写字目标的落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和、秀、千”三个生字字,采用“学生读字音--边看课件边用手书空--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哪一笔要注意--书中描红--书中临摹”的方式学习。本节课的亮点有:一、利用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前老师搜集了“雾、霜、朝霞、夕阳、碧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等10多张图片,借助图片帮助学生来理解其意思。学生在欣赏心悦目的图片时,学习是轻松而愉悦的,这样大大的降低了理解的难度。2二、从“对子歌”导入新课,学完课文再次回到对“对子”上来,做到了首尾照应,学有所得。为了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导入新课时就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有趣的对子歌,学完课文后,由此进行了学生“对对子”的思维拓展,将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三、整堂课贯穿着读,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读字,读词,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还注重了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在每学完一节后都进行了朗读指导,学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归整体,师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对读”。学生在读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