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关于词的知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词的分类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魅力。毛泽东(1893.12.26—1976.9.9)“诗言志”《诗经》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本词共有25句,9个整句,114个字词牌词题(题目)结构:本词因为字数超过91,所以是,又因为本词分上下两阕,所以是。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长沙长调双调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研习“独立寒秋图”1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是怎样的?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2、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