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重视调节六种不良心理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失常的比例逐年上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颇复杂。毋庸讳言,这与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有一定关系,特别与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关系。因此,班主任不仅应该是品德高尚者、知识渊博者,而且还应该是心理健康者、人格健全者。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应重视调节如下六种不良的心理:1.关系心理。我国目前正处于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相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凸现和定型,部分教师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而少数班主任十分留意学生家长的职务和其家庭经济条件等,注意发展对自己有用的“关系”,“关系学生”往往受到特别关照,这种关系心理造成的后果是,有的学生养成了一种娇宠心理,而另一些学生则相对受到冷落,心灵受到伤害,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甚至形成了不平等的教育。同时,也影响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2.偏爱心理。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差、是否听话、有无特长等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心理。这种偏爱心理大多是教师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个人情趣与爱好造成的。这种心理比较普遍,一方面它能形成“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很多负效应,它会使教育者办事不公正,一旦被学生觉察,就会严重影响班主任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