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前一阶段,“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快。判断依据是什么?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你同意“裁判员”的观点吗?情景导入图甲是2008年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起跑6秒后的情景,谁运动得快?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图乙是决赛成绩表,谁运动得快?依据又是什么?推进新课一、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龟兔赛跑时的情形作分析交流: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跑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总结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来判断运动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快慢。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问题讨论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第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点拨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路程:可以比较他们在1s内运动的路程。学生计算:百米冠军:100m12s=8.33m/s万米冠军:10000m1680s=5.95m/s即百米冠军1s内通过的路程是8.33m,万米冠军1s内通过的路程是5.95m。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v=st表示。学生自学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1km/h=13.6m/s观察汽车速度表,知道所用单位是km/h。阅读课本第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形成感性认识(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跟踪例题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v丁>v丙>v乙>v甲B.v甲>v乙>v丙>v丁C.v甲>v乙>v丁>v丙D.v乙>v甲>v丙>v丁解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v乙=18km/h=18×13.6m/s=5m/sv丙=450cm/s=450×1100ms=4.5m/sv丁=1200cm/min=1200×1100m60s=0.2m/s所以:v甲>v乙>v丙>v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