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诚信”书写无愧人生寻找身边的诚信,我觉得有点难。在低分段学生较多的班级里总有经常抄袭作业的学生。我所说的抄袭并不是指有必要的借鉴,而是指那怕动脑筋、图省事、应付“交差”式的相互传抄,有时候,一个班级的作业错误有四、五种同样“板本”就是抄袭的明证。并不想借“抄作业”这种不良积习来“谴责”有些学生不够“诚信”,只是有必要追问:“学习是为了什么,作业,考试又是为了什么?”一个明明白白的问题,当需要用行动来回答时竟变得如此费解。我们在下功夫教育学生“诚信”,没有人不承认“诚信”是立身之本,可是,为什么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却如此经不起实践的考验?试想,一个习惯于在抄作业和考试作弊中度过学习生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利益驱动”的诱惑面前怎么可能选择“诚信”?学校东门外是一条仅长数百米的连线公路,下水道等基础工程早已做好,只待铺上路面表层,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吧,可是至今一年没见动静。过往行人和学校师生盼啊盼,等到的却是路面上越堆越多的建筑和生活垃圾,晴天沙尘飞扬,雨天积水泥泞,来来往往的车辆将泥土和垃圾席卷而去,不断地污染着周边环境。真让我们困惑!有关部门办事的效率为什么这么低?这么不合情理的长期拖延为什么无人过问?群众的需要和困难,就这么不值得关心?我们的公务人员,你尽职了吗?一条路,小事也,不方便,也没有什么,群众有等待的耐心。只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会从这里看到个别公务人员的素质,看出一级政府为人民办事的“诚信”。“诚信”并不是搀了水的商业广告,而是一面泾渭分明的镜子,在分内应尽的责任面前,在利益选择面前,它会“考验”我们每一级组织,每一个人!寻找传统的诚信,我觉得有点难。读过一本书《文明与陋习》。书的作者明恩溥是一个19世纪、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中国山东、河北省一带的美国人,他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曾引起鲁迅等学者的沉重思索。在明恩溥的眼中,中国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和现实性,缺乏的就是人格与良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缺乏“诚信”。可见一百多年来,“诚信”这个人格与良心的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这个民族。联想到两个真实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故事:日本名古屋,某学生课余餐馆打工。餐馆业行规:每只碗必须冲洗七遍。“刻板”和“洁癖”的日本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餐具卫生标准。可这重复、乏味的劳动却让疲惫的小伙子产生了想法:“为什么一定要冲洗七遍?少冲洗两遍谁能看出来?”于是悄悄改为五遍,老板不知内情,对这“高效率”大加赞赏,还增加了工资。他对自己的“创意”暗自得意。不久,日本老板在定期检测时,发现了“高效”背后的“秘密”,立时抄了他的鱿鱼。并通知这里的其它餐馆一起对这位不够“诚信”的学生关上了打工的大门。在美国,某学生读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很想留在当地工作。导师的推荐和本身的专业才能引起几家大公司、研究机构的兴趣,都有招聘的意向。可不知怎么了,半年没有接到录用通知,焦急的他带着不解的困惑再去打探究竟,得到的答复却是:“本市巴士公司存有你两年来不付款乘车3次的记录,我们不可能接受一位有过此类“诚信”污点的人。”面对一所城市的拒绝,他只好选择离开。我有三点想法。一点是:“诚信”面前无“小节”!一点小聪明也许能“获利”于一时,但或迟或早,你要对不“诚信”的“高利贷”还本付息!第二点是:“诚信”需要社会监督,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制约,不“诚信”者应付出代价,尝到苦果。再一点是形成社会风气的“诚信”,造就成“社会人”行为习惯的“诚信”,才是真的“诚信”。“诚信”需要保障,这保障不在别人,在我们每个“自然人”都必须具备的“人格与良心”。寻找“诚信”,我觉得又不难。只需换一个视角,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的周围都是认真工作的同事们,有的人教着低起点高中生,面对各种意料之外的困难,虽然教学中的付出与收获总是不成比例,仍然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地探求着优质高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耐心细致地上好每一节课,每一天的作业都纠错到每一个出错的学生。以平凡诚实的劳动阐述着勤恳敬业,这是我身边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