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的学习体会近日,有幸参加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经几位专家的解读,感受多多。课程标准,历经十年的修订,最终成稿,细细研究这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发自己许多的思考。一、修订过程的解读与思考。2001年,教务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颁布。2003年开始修订工作。2005年教育部组建课程标准修订组。2007年拟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10年审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通过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过程,历经整整10年,覆盖29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共邀请了154位专家参加了审议工作,通过多次的实践理论的过程,以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数学学习心理与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发丝的研究、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研究这五方面为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制定出此课程标准的。从这个修订过程,我们看到了课标的孕育产生过程是谨慎而又严密,是立足于社会、学生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二、基本理念的解读与思考。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我们发现在基本理念上有了些许的改变。1.关于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原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改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改变,在普及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用学习价值来衡量数学教育,尊重学生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良好第1页共4页的数学教育,远胜于获取必需的数学来得更为重要。2.关于数学理念的改变。实验稿是这样来阐述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前后阐述把数学从工具变成了科学,突出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这一理念的阐述更为学。新课标还提出,数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明确数学的广泛性和基础性。3.关于数学学习理念的改变。在学生数学学习上,新课标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相比较,这一提法,也扩充了数学学习方式,承认了接受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重要学习,修改了实验稿接受学习的误导,合适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就是好的方法。并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4.关于数学教学理念的改变。数学教学活动从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变成了师生积极参与、互动交往、共同交往的过程,把从原来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转变为学生学与教的统一。这一改变,避免了极端化,避免了课堂教学过份的尊重学生的主人思想,而丢弃了教师的引导者这一角色,使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能有序、围绕重点开展教学。5.关于教学评价理念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跟原来比,从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变为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从要关第2页共4页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变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看起来似乎不变,只是微调几个字。可就是这几个字,把原来侧重于学习过程这样评价标准转变为过程和结果并重,使教学评价不再走极端。三、设计思路的解读与思考。1、目标动词的变与不变新课标的设计思路与实验稿课标相比较,有些相同的地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