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黑格尔有感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读黑格尔有感“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康德和费希特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下成为近代欧洲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开创了哲学史上的新的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首先介绍一下这位伟人,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可说是大器晚成。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逝世,享年61岁。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高中思想政治书上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记得,“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我们把它当做唯心主义的名言,恐怕十个人中要有九个人都不赞成黑格尔的理论,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的黑格尔的那种精神。黑格尔的话仔细研究会使人有一种沉迷于其中的感觉。在大学时期我读了几部黑格尔的名著,静下心来仔细读下去后,便明白了爱不释手的真正含义。“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一个智者的角度阐述人生的真理,让深邃的文字与思绪共同思考深奥的人生。“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这是黑格尔的积极。与老子庄子不同,黑格尔向往的自由,不是一种逍第1页共8页遥,而是一种智慧的存在,一种绝对的精神。“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可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偏激的思想。读过黑格尔的人都知道,黑格尔对于中国的精神有过一段评论,西方学者在中国文化中很推崇的中国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最着力反对的也是中国伦理精神。在他的眼里,中国的伦理道德甚至算不上是一种精神。“伦理”在黑格尔哲学中包括道德,家庭、社会、国家、法律等,他对中国伦理的评价是:“凡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黑格尔如是说的依据是,中国的伦理没有“主体性”因素,没有自由的精神。“主体”和“自由”是黑格尔规定“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辩证的运动,而“主体”就是运动的主体。主体在运动中逐步地完善自身,同时实现精神的价值。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精神的价值,它就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主体首先转向自身,在自我意识中获得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性。其次,主体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获得政治上、生活上的自由。最后,主体在认识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活动中获得完全的自由。他否定中国伦理具有主体性和自由,无异于把中国伦理排斥在人类精神之外。我想通过上段的论述,黑格尔的主体、精神与自由的联系,已经清晰的展现出来。在宗教的问题上,黑格尔说过“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有依赖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质的上天。”黑格尔把中国宗教当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宗教的民族才是最可怕的民族。我理解的意思是中华民族不相信宗教,只注重物质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信仰,把追求利益当做人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任何手段。黑格尔肯定西方文化的不同形态,如希腊哲学和艺术、希腊罗马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近代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和自由,它们第2页共8页构成了人类精神进步的环节。我记得当年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时,似乎并没有死很多人,中国人民很自然的接受了佛教。这在西方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