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一棵群众中的雪松,观《杨善洲》有感内容提要:杨善洲老书记在位几十年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来他坚守住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实践兑现了对党的承诺。他就像一本教科书,一部科教片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们,提醒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的前行。关键词:杨善洲共产党员学习大山里曾有这么一首歌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①]”这就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的xx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真实写照;这首歌谣也唱出了当地群众这位老书记的敬重,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啊,在这繁华的城市中,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脚穿胶鞋,肩扛锄头,一步一镐丈量着大山,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栽种那一颗颗树苗,可是就是有这样一位老书记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住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实践兑现了对党的承诺。阅读老书记,那些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点滴往事像一个神奇的传说。老书记的一生就是一部教科书,他用实际行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生活,如何工作。每每阅读着老书记,那份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都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同时也让我对生活对工作有了重新的思考,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曾经向往的是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还是悠悠闲闲的小资生活,当你面对自己的工作,你必须拥有老书记的那份执着、那份善良和那份责任。无需抱怨生活的不公,也不必计较生命中的得失,这样才能为自己平凡的职业招来祥云喜雨,吹开万紫千红。阅读老书记,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谱写了一曲优秀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公仆的赞歌。老书记的事迹第1页共6页时刻提醒着我们,鞭策着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处在任何位置,一定要为别人做点什么,才算真正的活着。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深刻进心里,才能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阅读老书记,他为群众的“正门”总是敞开的,但为自己、为亲朋的“后门”却关得紧紧的的事迹时刻感染着我。从政期间,他身在其位,却从未为家人谋过一丝福利,家里的老伴与子女仍在农村;他不因私事私情而动用权力,和家人长期过着吃包谷饭、住破房子的苦日子。因为他坚信,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他跑遍了XX市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无论晴雨,总能在田间地头发现老书记与人民群众一起插秧锄地的情景。一顶草帽,一双草鞋,一把锄头便是他的行头。“草鞋书记”——这一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最高的褒奖。阅读老书记,他心系民生,不脱离群众。面对群众的困难,他从心底愧疚,作出真诚的检讨;面对群众病痛,他感同身受,自掏腰包帮助救治。他是“泥腿子干部”出身,亲自帮群众钉马掌,教群众打石头,带群众插秧苗,这些无声的行为胜过有声的语言,将他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关爱群众、融入群众,还原成为群众的一员,始终成为群众中的优秀分子。要避免因职务的升迁、权利的扩大、私欲的膨胀,而变得飘飘然,脱离群众、忘记誓言,做出违反党纪国法的事,而成为人民的罪人。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干部都能像杨善洲一样在情感上认同群众,在行为上亲近群众,始终同群众在一起,我们又何来脱离群众之虞。阅读老书记,阅读老书记,最让人动容的是他那份“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善良。他怀一颗仁爱之心,在最恶劣,最困难的处境下仍然不忘为他人,为广大人民群众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他大爱无私,心在人民。群众养蜂没钱造蜂箱,他把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大亮山林场有职工重病,家人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杨善洲闻讯,自己包下了所有2.6万元的医药费;[②]xx市委市政府奖励杨善洲20万元,杨善洲除了留下4万元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