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三教师日记》有感青春地活着——读《高三教师日记》有感张朋亮写这本书的人,是我的老师,她叫高凤香,书里的故事,是她一年中的点点滴滴和一群孩子为梦想而奋斗的青葱岁月。学生如流水般,伴着四季的交织,一波波地流过老师这个静静的港湾,永远不再回头。带走的是青春,是梦想,是前进的动力,留下的是牵挂,是默默的祝福,是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样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但是,能如此细致地将它记录下来,刻画得这样细腻,还是第一次。捧起这本沉甸甸的书,一页页翻动着,这些人、这些事是那样地似曾相识,恍惚间,似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微风顺着窗户钻进来,带走了房间里的闷热,这样美好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那些曾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十一年前,我的青春、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也是在那个绿树成荫,古朴精致的校园度过的吗。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要么不读,要么从第一篇、第一段、第一行文字开始,慢慢地读,细细地品。第一篇,是这样开始的——"高三。第1天。正式开学,有晚自习。"开头是最难的,因为它将奠定全篇的基调和叙事节奏,所以,我常常会在开头大做文章,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老师的开头却写得是这样的平平常常,并无任何华丽之处,甚至也看不出任何一点匠心独运的味道,心里颇有些失望。但是,出于对师者的尊敬,耐着性子,一篇篇翻下去,内心的触动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犹如一个偷儿置身在一栋无人的豪宅里,犹如一个盗贼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宝库中,步步是惊喜,处处有收获如果说翻开这本书,只是一个偶然,也许还有人情世故的因素掺杂其中,那么决心认真读完这本书,一定是个必然。因第1页共4页为,我已经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在我看来,它对于阅读者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高三学生"这个狭义的范畴。生命的思考、岁月的感念、创作的心得、亲人的思念、同事的情谊、朋友的祝福,点点滴滴,如细雨缠绵,温婉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直抵人的心脾。283篇日记,早已冲破了书名的内涵和外延,它是老师对生活最忠实的思考,对朴真灵魂的一段刻苦铭心的自我救赎。关于生命的流逝,老师是这样说的——第17天,"老是一种常态。只要有生命,便会衰老,便会有消亡的那一天。这不是悲哀的理由。关键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即便走得再晚,也会孕育出生不如死的苦痛。这样想来,日子满满的,也是一种幸福。而我被高三的繁忙,塞得实实在在的空间,也应该是一种幸福。"关于创作的思考,老师又是这样一番谦卑的姿态——第37天,"做不到萧红女士的执着。可以与家决裂,可以迷失爱情,可以走投无路,可以我行我素。可是,不管多么艰难,她痴迷文学的那份心意始终没变。所以,有《生死场》,有《商市街》,有《呼兰河传》,流传永远。我的心疼痛到现在,为这样一位坚守文学的女人。如果,她还活着,她或许是你我都不能割舍的朋友。"一篇篇读下去,我从这看似絮絮叨叨的记述中,触及到了老师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字句,完全不似外表刚强的她,让人读来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是日记中的第82篇,摘录如下——"今夜,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弟,我只想你……年年今日,我绝不给你烧纸。我以为,你该在人间,在某个幸福的家里融融乐乐地生活。"……我开始理解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笔记里的一段话。一切诗情都尽量调动起来,以便一开始就能创造奇迹,词汇像雨点般落在纸上,可是,一页未完,就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立刻撕掉重来。瞧瞧大师们,他们的开头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会在一开始就堆满华丽。记得列夫·托尔斯泰的第2页共4页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于是平静地坐下来,顺利地开始了。《高三教师日记》不就是这么做的吗。这世间万物原本就应该是这样,所谓大音希声,说的不正是这样的道理么。这是一本厚达446页,46.7万字的大书。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从体量上来做一个横向比较。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全书共计49.6万字;柳青先生的《创业史》,35.4万字;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那》,60.7万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43万字……我想,不用再比下去了。如果以篇幅论,这本书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