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解,作为一个灌溉渠,它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纪念呢。后来从父辈的口中以及书中了解了一些关于红旗渠的故事,才知道它的重要意义。今年的9月3日到4日,我们学院组织了40名教职工党员驱车近700公里赴林县参观学习,这次红旗渠之旅使我对这项伟大的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红旗渠位于XX省XX县区(原林县),该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缺水。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一幅幅图片和蜡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形。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是对旧社会林县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有一些故事也反映了因为缺水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大年除夕爬上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担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去接公公,不小心把一担水倾洒了个精光,儿媳妇羞愧地回屋悬梁自尽了。林县人民忍受缺水之苦已达上百年,在这期间不知发生多少次人无粮可吃而导致人吃人的惨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XX省XX县区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二、为什么要弘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开工建设时,正是我们国家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国第1页共8页外持续经济封锁,国内各种矛盾斗争不断。全国上下资源紧缺,人民生活异常艰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林县的一批党员领导干部怀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为了实践入党誓言,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勇于开拓,带领全县人民奋战太行山,提出了安排太行的宏伟口号。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记录这一时期的图片很多,而且每一张都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建设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人物,如特等劳模、排险能手任羊成,他带领民工常年吊在悬崖上排除险石,因此他的背上被保险绳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自己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一次房东大娘从他背上挑出了70多根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也不下火线。当地人都说: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还有特等劳模、爆破能手常根虎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在参观这些图片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一个女民工双手各握一根钢钎,两名男民工抡锤向下打。导游介绍说:开始每人都是双手握住一根钢钎,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干脆一只手握住一个,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个好听的名字lsquo;凤凰双展翅rsquo;。看着图片,听到讲解,我不禁为林县人民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感动。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苦中作乐,使我联想起了电影《地雷战》中人民群众为自己发明的各种地雷起那些有趣的名字(如头发丝儿雷),都反映出一种虽处困境但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的乐观态度。第二幅照片描述的是一群女青年挥舞着衣服排除洞中存烟的场面。导游介绍,当时在开山放炮前,没有预料到山洞里产生的烟尘不好排放出去。没有办法,这群女青年只好一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挥舞着衣服,从山洞这头跑到那头进行排烟。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第2页共8页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它不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难怪周恩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