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观《雷锋》有感(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二)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第1页共4页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帜。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