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与感受中学习绘画绘画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幼儿想象能力、注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简单的示范和临摹,一味的技能训练,不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和表现欲望,幼儿的作品是缺乏感情和创造性的。幼儿只有亲自观察事物,才能对他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幼儿早期的作品中总是色彩斑斓的,线条虽然单一但空间感是饱满丰富的,他们的想象是无拘无束的,大胆离奇的。所以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指南》中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示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示范画来画。”范画对幼儿的想象力产生禁锢,绘画应该回归生活化,在生活中充分的将观察与感受记录在画纸中。”一、绘画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身边的事物,从幼儿身边经常能观察到的事物入手,幼儿每天在园的作息时间占到一日生活中的大部分,幼儿对园内的一切都很熟悉,我们可以从教室的一角、玩具、植物角等观察入手。也可带幼儿仔细观察园内的建筑、滑梯、花草树木等。不同的幼儿对美的理解和角度都不一样,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作画。二、在观察感知过程中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引导在确立绘画的内容后,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时间,例如我们观察幼儿园一角的小野花,我们可以在清晨、下午等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它的姿态。在受天气的变化后观察,例如雨后的小野花会是什么样的?教师要让孩子对每次的观察找出不同的发现,并细致的引导幼儿能循序渐进的观察到事物的细节变化。例如周一我们观察到的小野花还是小花苞,周五的时候小花苞就开放变成了小花朵,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花朵的变化。又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天空白云,除了观察到颜色,教师还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天上的云朵像什么,云朵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云朵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等让幼儿产生联想和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幼儿梳理总结。教师的有效引导能使孩子提升观察经验,明确观察时观察哪几个方面,在观察时能更有针对性、更为高效,从而获得经验,感受到动态的美。三、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观察和感受观察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体验,幼儿对事物的经验是零乱的,除了直接感观和动手触摸,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感知身边的物体,增强幼儿对身边的感受,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在绘画前,我们可在美工区通过幼儿的动手制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幼儿想象空间,绘画前幼儿运用可操作性、可参与性材料制作相同主题的作品,丰富认知的前期经验。在充分的观察和感受后,幼儿的绘画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幼儿更加乐于表达、敢于表现,并用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创作自己的作品。例如小野花的绘画中,往往幼儿按照范画案例绘画出的都是千篇一律。在充分的观察和感受后,幼儿绘画出的小野花富有生命和不同的姿态,有的花心朝着太阳盛开,有的喝饱水后长得高高的,有的在风雨后弯下了腰,有的在暴风袭击后花瓣全掉落了。孩子们把全部的情感寄予在作品中,每位幼儿都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幅作品都不一样,幼儿在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时,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观察”与“感受”、“体验”是幼儿美术活动的灵魂,无论是“感官的感受”还是“情感的体验”,都是在通过五大领域的融合中实现的。幼儿的美术表现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上的,只有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感性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幼儿自我伸张的领域才愈广泛。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不是让孩子掌握一些美术技能,从幼儿的情趣和需要出发,最终又回归于幼儿的发展。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我们除了提供丰富、充足、适宜的活动材料及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还要让幼儿在身边的事物中充分的观察和感受里得到体验。让幼儿自主学习,大胆和自由的创作绘画作品,提升幼儿绘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