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明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到今天,乡村的建设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黑瓦屋不见踪影,房屋换新,一幢幢洋式楼房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有一种东西无形的东西令人担忧:教育。改革开放把乡村人卷入了大城市,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代名词:农民工,自然他们的子女就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随父母一起打工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一部分是留守在家中的“留守儿童”。这两部分的学生给乡镇教育带来了恐惧感:首先,有能力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去就读,所以乡村的教室空座位是越来越多(甚至许多的村点校已经人去楼空),笔者曾多次的思考为什么乡村学校的学生在陡然的下降,原因除了国家的计划生育好外,恐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了,为什么我们当地的劳动者要举家外出给其他地方当农民工呢?而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大部分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进不了),私校知道这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就读不是固定的一所学校,流动性大,所以他们对这部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理念不尽人意,农民工子女一旦回本地就读,他们的成绩非常的令人担忧,99%的成绩都是个位数,这样的成绩交给乡村学校,难也!其次,没有能力的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家中,就成了“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大都是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留守老人们出生在四五十年代),他们对现在教育的认知、理解都不是很到位,他们只是负责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学习方面最大限度的就是随口说句:“读书了”。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不能完成的,从何而来督促和辅导,仅仅是靠在学校课堂上的学习和老师拼命的教学,能把成绩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再之,教育管理模式的欠缺,教师的积极性提不高,教师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没有沉到位,靠后教学的心态几乎不存在,于是出现了能好的就好吧,差的管起来太费力了,何况没有多余的回报,于是任由之。乡村教育出现成绩好的就很好,差的就透顶了,无奈也!再次,形式检查占据了乡村学校教学的一部分时间,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每个单位开始用软件资料丰满自己的羽翼,各级部门为了证明自己的实绩,于是安排布置一些与教学关系不是很大的任务,交给学校阶段性的完成,还经常性的到校督促和攻击性的检查,而乡村学校的规模本身就小,在师资配备上是承受不了的,只有那么几个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搞软件资料,一边迎接检查,累也!同时,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均衡。在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乡村教育靠的是自学成才的民办教师的支撑,八九十年代前的教育靠的是万金油的师范生的。现而今教育靠的是新世纪的年轻人--特岗教师,他们出生的教育背景好--扩招,于是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大学的门槛,也顺其自然的迈出了校门,由于教育体制的有些不合理性,使大部分特岗教师走上了不是对号入座的岗位,而学校真正的需要的语文、数学教师却少之甚少,不能怪他们对教学的不专一,而是专业不对口,如果是县城则不同,他们需要什么专业的教师就能招考到什么样的教师。还有乡村教学资源的欠缺,一些乡镇完小连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没有,靠的是古代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机械性的接受知识,学生的成绩能提高到什么程度?因此,乡村的教育与城市教育无可比拟也!乡村教育的明天何去何从,是我们教育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要等到明天我们的“家园”接近“0”了,才来反思,恐怕为时已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