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化意识,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对待“不同”或者“差异”,是跟“不同的生活方式”达成和解的一种渠道。面对不同,人们往往有这样几种态度或者反应:1.我的是对的,跟我“不同”的是错的,即;2.我的是错的,跟我“不同”的是对的;3.我的和跟我“不同”的,各自独立存在,价值相当,应该互相尊重;4.在置身“不同”时,应该尽力改变自我,加以适应,以表示尊重,流畅沟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在学习语言时,既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化理解的问题,也是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内涵所必需的一环。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构建,形成多元视角,养成国际视野,能够平等看待各种文化,懂得“不同”自有的价值并予以尊重,能够在置身“不同”时,应对得当,有效交际,就成为语言教学的必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认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主要强调了作为文明的文化。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意识是核心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语言文化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形成文化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够:用本族文化审视异域文化;以异域文化反观本族文化;为了交际的文化;属于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一部分。即knowinghowtocommunicateaccuratelyandappropriatelyinaspecificcultureandlanguage.形成多元文化视角;在词汇教学中用随机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Music,从muse缪斯女神教起,然后引申中国文化中的文如泉涌,学生就会对词汇背后的思维和文化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drive,不要只是罗列词典的释义,而是解释为“使之动也”,则一切迎刃而解,driveacar,driveanelephant,drivehimoutoftheroom等意义就得到统一,从而看到单词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内涵,顺便引入中国语文使动用法“臣活之”甚至现代汉语中的“救命”(使命得救)加以比较,让两门语言当中的精妙之处得到释放,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教beat一词的时候,我会拿手放在心脏的地方,模仿心脏的跳动;然后模仿敲鼓,然后描述雨点敲击窗玻璃的情形,然后让学生理解、感悟beat这个字的意义,然后才是打败等意义的引申,学生很快明白了beat一词的精神内涵。这后面就隐含着深层的思维和文化意义。在句子教学中用融合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写书信时,英语一上来就会I’mwritingtoyou…直截了当地说出写信的目的所在。而中文写信往往会把写信的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让收信人自己领会,显得含蓄深沉。这种文化差异,教师在碰到书信体的文本时,读到这一句,就需要点拨、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形成文化意识。受到赞扬时英文中一句thankyou!显得彬彬有礼,真诚自信。而中国文化,就要自我贬低一番才显得礼貌、谦虚;putthecartbeforethehorse,就要引入horse和cow的比较;讲到blues音乐时,要引入句子如Don'tlooksoblue并讲解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blues音乐的内涵和文化意义。在篇章中用体悟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教版教材当中有一些篇章是关于英美文化的,如餐桌礼仪,社交距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比较充实,到位,有趣。教师要在这些篇章教学中做足文化意识培养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反思、评论。如我在教餐桌礼仪这一课时,学生自发用纸盒等做了一些餐具,然后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摆放餐具,体验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然后通过和中国餐桌礼仪对比,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异域文化并尊重异域文化。这样,帮助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拓展内容中用适时引入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时引用到了中华古诗“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时,我乘机引入此诗我自己尝试翻译的英文版,最后一句是“Nonereturnhomethatgoforwars”,学生大感兴趣。于是我乘热打铁,说这句翻译其实是化用了英国古典诗人和学者AlfredEdwardHousman的名诗OntheIdleHillofSummer,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全可以和王翰的《凉州词》相媲美,而且两诗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