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摘要文学总是要顺应历史潮流,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自身感情杂糅而成,我们从作品里既可以看出时代的烙印,也可以看到作者自己表达的思想,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也就是在“百花齐放,百鸡争鸣”(1)的方针下所孕育出来的作品,不过文学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的情况下,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实在是不得不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踹”(3)来形容.本文所探讨的即是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以及文学发展来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政策之间的关系。根据阅读之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来到陌生地方年轻人从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但是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斗争的事,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理想,但是我们要看清现实。然后从整个文章的发展来看文学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不是被政治束缚所能表现出来的作品,我们需要御用文学,但是我们更需要真实出自真情的文章。关键词:现实,理想,文学评判,人物形象,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塑造人物性格的特色及其作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通过对比,塑造了刘世吾、韩常新、林震三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刘世吾性格比较复杂。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却不主动去抓工作。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漠然置之,麻木不仁。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的“职业病”。他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他一再说“就是那么回事”,这句口头禅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淡,革命意志严重衰退。小说还深刻揭露了他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他就是用这些来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韩常新是另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是“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边上,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典第1页共4页型。林震是与刘世吾、韩常新对立的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中心人物。他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是个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细节运用和心理描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除了运用对比外,在人物描写方面多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因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如林震,第一天到组织部报到,口袋里装着《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一书,这一细节很有时代特点,表明林震的单纯、热情。团中央推荐的书,他作为青年党员也认真阅读,读了就要“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就要“对坏事决不容忍”,勇敢地进行斗争。又如描写刘世吾,第一天他就向林震借这本书看。这一细节表现他喜欢看文艺小说并很有鉴赏力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也表现他从借书看来了解人的精明处,他后来批评林震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想对缺点斗争一番,充当娜斯嘉式的英雄。虽不是完全,却是基本说中林震的,都表现他聪明过人处。在处理王清泉后,他和林震在小铺子里吃馄饨,刘世吾发表感慨,袒露内心,心理描写挖掘很深。刘世吾是个官僚主义者,但作者并不把人物简单化,通过心理描写深入展示他心灵的矛盾复杂性,启示人思考。现实与理想:林震和刘世吾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林震是在书本教育下单纯的年轻人,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刘世吾是官场中如鱼得水的老油条,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实主义者,他也有着理想主义情怀。文章仔细分析二人的形象,并从视角转换的角度来看《组织部》的叙事。(4)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人弥补管他是多么单纯,不管他是多么世道油滑,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有理想与现实的,再理想的人都有现实的一面再现实的人都有理想的一面,应该正确去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理想,但是我们要面对现实。文学批判:文章初,在当时为什么会引起不限于文学鉴赏,批评的注意和争辩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作品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存在着异议,特别是在这里实际到对执政党的领导机关的阴暗面的描写问题。这时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李希凡在他的评论文章(5)里写道:《组织部》激烈的批评了一个党委机关,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