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字信徒的感慨散文提笔在手,倍感沉重。从20xx年xx月走进江山,至今已四年有余,其间流过汗水、也有过收获。对于文字而言,虽不能做到敬若神明,但这条路走下来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即便如此,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依然存在,并随着日久年深而变得更加迫切。如今,眼中越来越多的“怪相”和耳边越来越多的“杂音”,让人不由得心生许多感慨,真可谓是“爱之深,恨之切”。前不久,受朋友相邀参加了一次网站的征文比赛,事情就从这里开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征文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交流平台,可以给广大文友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不管是系统征文,还是社团征文,我相信没有人会以奖励或者名次为目的。而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老师和读者品读自己的作品,提出更好、更高的指导意见,以便于提升各自的写作水平。对我来说,各种主题征文活动更是学习的大好良机,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参与其中的并不多。这次征文活动期间,刚好有些空闲时间,就匆匆赶制一首拙作投了进去,算是兑现承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仅从自身的欣赏水平出发确实读到了一些紧扣主题、意象丰满、诗意深刻的诗歌。为了避免遁入“拾人牙慧”的境地,遭受诗人们的攻击,暂且将它们归类于本人喜欢的诗歌,不论好与坏。既然是比赛,那么就一定会有结果,也必然会有一、二、三等奖。这,不仅是对作者的鼓励,也是对作品本身的一种小范围的肯定,其作用在我看来就必须是积极的。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就十分令人费解,特别是出现在喜欢文字、崇尚文学的才俊们身上,多多少少有辱斯文。其一,对活动是否遵守规定方面的质疑。古人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大国小家、大事小情,都离不开规矩的约束。比如,泱泱大中华有它最大的规矩——宪法,各种法律、法规及规章以此为据分管各行各业,才有了稳定繁荣的中国;一幢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有它独特的规矩——设计图纸和行业标第1页共3页准,在各个工种的相互配合下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而起。那么,一次成功的征文活动理所当然要依靠规矩办事,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舍本逐末,也不是吹毛求疵。如果抛弃规矩,单从诗歌的质量入手来作以评判,那么请问何为质量上乘的诗歌。沉默之后,诗人们和评委们恐怕还是需要一个标准才行,这样一来问题就又重新回到了原点。一位研究新诗的前辈曾说过,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如果你去问一位诗学家“什么是诗”,就像你去问一位美学家“什么是美”一样,是难以得到满意的回答的。诗之所以难于定义,大概因为“它是太属于精神世界,太缥缈了”。基于以上论述,在没有任何规矩限制时,如若问一句“什么是好诗”,就好比问一句“什么是大美”差不多。因此,规矩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征文活动也应该依规而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做到,相信伫立在正文学前沿的胸怀坦荡的弄潮儿也一定可以做得到。其二,关于获奖诗歌质量方面的讨论。在此用了一个词——讨论,是因为我觉得作为文人大都好面子,说成“讨论”比较容易接受,其事实如何不再评说。思虑片刻,还得回到什么是诗的问题上来,广义而言,诗是一切艺术的通称,从这个层面切入,诗包括意识流和物质流,如建筑,舞蹈,音乐等等,通俗一些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不过,这次征文活动只涉及狭义的诗歌,我比较受用的解释为“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一种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临摹,现代诗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些大致的轮廓,一首好诗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征文作品更加应该有主题,主题是诗歌的眼睛,除了字面上的还有触及灵魂的,包括抒情言志、赞美自然等等;其次还要有丰满的意象、洗练的语言,最好还能有优美的乐感(格律体新诗);再次诗歌应具备诗人的人格魅力,同其它文学体裁不一样,诗歌来源于诗人灵魂与现实的碰撞,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人生的经历及情感的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在我看来没有独立于诗人人格的诗歌;最后就是真情实感的迸发,而不能无病呻吟。回到征文获奖作品,除优秀奖之外(因本人在此行列,为正己身而为之),第2页共3页一、二、三等奖作品本身应该具有一定分量,其它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