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脾阴虚学习心得VIP免费

脾阴虚学习心得_第1页
1/17
脾阴虚学习心得_第2页
2/17
脾阴虚学习心得_第3页
3/17
脾阴虚学习心得脾胃学说临床一般侧重脾气、脾阳、胃阴、胃阳,并无脾阴虚之说。虽然脾阴之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别在温病学派的发展,曾赋予不少新的内容,但其客观规律,包括对脾阴的症候、病机及其治疗方法,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致产生偏见。比如有关脾胃病证的分型治疗,只列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胃阴虚,而无单独的脾阴虚证。须知,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亦然。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阳〈气〉的升运而体现的。脾阳〈气)升运正常,则生机洋溢活泼。脾阴也是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基础,在运化等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气)的作用。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机体得到滋养。脾阴不足,失于濡运,脾的升运即受到影响,则食少纳呆,或食后饱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可见,没有脾阴的协调,脾阳是不能单独完成脾脏生理功能的。因此,脾脏的虚证,除了阳(气)虚,还有阴虚。临床土,脾脏阴阳失衡,既可出现阳(气)虚的证候,又可出现阴虚或气阴不足、阴阳俱虚等各种证候。《温病条辨》指出:“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外感湿热,湿郁化火,伤及脾阴。燥之伤人,肺津受损,波及脾阴,发生痿证。故《局方发挥》有:“肺金体燥而居上,脾土性湿而居下,肺热(燥)则不能管摄一身,脾(阴)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脾胃失调,“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先醒斋笔记》)“劳倦内伤,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医统》)房劳则伤脾肾之精气,神劳则暗耗心脾营血。“脾血消耗,虚火上炎,脾虽虚而仍热,若服湿补,则火愈甚而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症因脉治》)忧思过度,暗耗脾阴,脾阴不足,则心阴亏虚,心阴不足,心火炽盛,反伤脾阴。郁怒伤肝,肝火上炎,横逆克土,灼伤脾阴。误治、失治或过用香燥,或妄吐第1页共17页下泄,皆可耗伤脾阴。故《温病条辨》认为:“泄而腹满者脾阴病重也。”脾阴可以濡养五脏,五脏津液亦通乎于脾,脏腑虚损,阴液不足,亦可导致脾阴亏虚。如肾阴匮乏,肝阴亏虚,心营血少,肺津不足,均可引起脾阴虚证。因此脾阴虚证临床并不少见,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尤为常见。脾阴与胃阴有人主张不必过细分开。但是,虽然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气的输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互相影响,但是,毕竟脏腑属性不同,二者各有特点,脾藏精气而不泻,胃传化物而不藏,脾阴系水谷所化生,具有灌溉赃腑,营养肌肉,辅助运化等作用的营液,脂膏,胃阴是由胃院分泌,用以滋润食物,腐熟水谷的津液,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虚多由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治疗上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生津清热。可见,脾阴与胃阴概念有别,脾阴虚与胃阴虚并非一体。因此,养脾阴不能完全等同养胃阴,治疗胃阴虚也不能代替治疗脾阴虚。临床所见,证属脾阴虚对证使用养脾阴之法疗效卓越,证属胃阴虚单用补脾阴之法则缓不济急,证属脾阴虚纯治以滋养胃阴,则可腻滞脾运。对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首以甘味为主。此即《素问·五脏生成论》说的“脾欲甘”之意。然“甘”有甘淡、甘寒、甘温、甘平、甘凉之别。李东垣以“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则是针对脾阳不足,元气下陷而设;叶天士以甘凉养阴,是针对胃阴不足而言。惟脾阴虚当取“甘淡”、“甘平”之法,以其脾阴不足,甘能补之;脾恶湿,淡能渗之,甘淡相合,寓补于泻,阴中潜化,补而不腻,而平性又无育阴助湿碍脾之虑,也无温补助火劫津之弊。可见“甘淡”、“甘平”是符合脾的生理特性的。诚如《素问·刺法论》指出:“欲令实脾…宜甘宜淡。”是也。XX省名中医孙康泰自创的益脾养阴汤对脾阴虚患者有明显疗效。益脾养阴汤:太子参30克淮山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黄精15克扁豆25克石斛15克白芍15克糯稻根15克谷芽30克桔梗5克,孙老认为脾阴虚患者治宜甘平扶脾,益气生津,养阴和营,要注意避免过于温燥伤阴,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脾阴虚学习心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