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评课稿作者:李兴燕学校:兴义市沧江乡中心小学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正因如此,古诗教学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弱项,每当教学古诗词时,我都是按照“读诗—释意—悟情—背诵”的老模式教学,我上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但这次观看了彭峰老师《江雪》的这堂课,让我耳目一新。他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真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观看了这节课,我有以下收获:首先,学习了彭老师古诗教学独具特色的模式:聊天—朗读—想象—对话—论世。彭老师从“渔父”入手展开教学,先让孩子们谈自己见过的渔父,再出示三幅“渔父图”,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渔父”,更深入地走进“渔父”。接着请同学们朗读《江雪》,感受诗中渔父的形象,初步感知诗意。再引导同学们通过想象,以“诗”释“诗”,深入理解诗意。最后引导同学们与诗歌、作者对话,感悟诗境,走出古诗,走向诗人。整过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其次,学习了彭老师古诗教学的两大法宝:朗读和想象。朗读法在我们阅读教学中是常见而普遍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但使用后的效果就因人而异了。就我而言,我在使用朗读法时,效果只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层面,再看彭老师的朗读法,他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齐读、个人读、老师范读、配乐朗诵等,每一种形式的读安排在不同阶段,对同学读的要求也不同,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诵出诗境等要求,根据不同的读,从诗句走向诗意,从诗意走向诗境,引领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想象在古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新课标》中对小学古诗文的要求:“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且还因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就需要同学们发挥想象力,通过诗意想象诗境。彭老师在“想象”这一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江雪》一诗想象成一幅画,并让同学们写出画面,这样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诗意,更深入了渔翁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境。最后,令我佩服并要努力学习的是彭峰老师在“想象”写出画面的环节。他出示第一句自己改写的两个例句,让同学们把想象到的画面接着他的句式写下来,刚开始我觉得这对孩子们可能难度有点大,后来看到同学们抑扬顿挫的朗诵,我不惊感叹:这个学生真厉害!这都得益于老师前面的引导,正是因为同学们对诗意的掌握,对诗境的领悟,才有笔下诗一样的语言。这是我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不敢尝试的。彭峰老师的这堂古诗教学,打破了我的常规认知,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会慢慢去学习和尝试这样的方法和模式,让我的学生能够学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