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策研究摘要:2013年5月12日,在河南周口市,一名读高三的儿子雇凶残忍杀害了家中父亲和姐姐。其杀人动机竟是无法忍受家教管理严格。究其原因,高考的重压、严格的家庭环境、童年成长经历,众多因素导致该少年人格分裂。这样的惨案让人震惊,造成悲剧的背后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对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很有必要。目前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低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业、交往和情感等方面。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学业压力和校园环境。因此,本文对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策进行了研究。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培养;对策一、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原因(一)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低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种心理能力组合成的一种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观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即人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一面,正是导致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的内在因素。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育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易于片面化、绝对化,加之情绪易起伏,自我调节能力差,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二)纷至沓来的各种压力,使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现行的中学教育从内容来看,凡是高考科目,学校都加大课时密度,增加课堂容量;从方法来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或忽视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评价学生上,往往舍德取智,光看分数。在校园里,学校领导呼天喊地、谆谆教导,班主任关怀备至、婆婆妈妈,任课教师番上阵、喋喋不休,整个校园被笼罩在不上大学非好汉、成绩不好就是差生的怪圈之中;在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依赖性大增,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心理施以重压,再加上中学生自身生理提前发育,使其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同时产生或在一定时间内接踵而来的各种压力,学生感到生活如履薄冰,各种神经之弦绷到最大值,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再也不能容纳丝毫的挫折和失意了。(三)陷入心理危机,不能面对现实中学生的生活应是多彩的,但它绝不是理想境界的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将会把他们精心编织的五彩梦击得粉碎。如所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老师处事的不公,同学间的磨擦,与家长不能沟通,学习上遇到障碍,甚至某些中学生犯罪案例的影响等等,从而形成了以保护自己自尊心为核心的安全需求和周边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一旦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化为忧郁、厌学、早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二、解决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措施(一)优良的家庭教育是基础环节一是父母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判定的唯一标准。不要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否定他们的所有。应当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孩子擅长学习、唱歌、跳舞、画画、体育运动等,对他们的爱好施以鼓励,而不是打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以后这将成为他(她)最擅长的领域。二是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父母要多向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除了面对面,父母也可以通过信件、手机短信、网络通讯(比如最常用的QQ)等方式与孩子交心。用这些方式去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情感等问题,用最真诚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最有效的沟通。三是进行耐挫教育。崔华芳在《挫折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里就有提到对孩子的挫折教育。首先是主动设置挫折,比如让孩子吃苦、经历生活的磨难;然后磨砺孩子的意志,教孩子乐观对待挫折,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是假设一系列场景,比如当孩子考砸的时候、遭人误解的时候,亲人去世的时候、父母离异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被朋友抛弃的时候等等,教会孩子去积极面对,主动战胜挫折。(二)优质的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1.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政治)、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的老师,课内课外都应密切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包括心理承受力的状况。(1)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轻松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建造,可以减少学习压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