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郑姣枝一、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和发现”组文中第一篇。它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的头两句写观察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所感,即发现。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会全面看待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四、课前准备:课件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吧?我们的祖国河山壮美,风景如画。你都到过哪些山山水水?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说:如山,站在山脚下时看它……爬山途中看它……登上山顶看它……远看……近看……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们畅游山水后,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我们来认识北宋大诗人苏轼。出示苏轼的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又称苏东坡。汉族,四川人,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让学生自读后,苏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他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賞了庐山后,写下好几首写庐山的诗,最有名的是这首——《题西林壁》。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庐山。自己先读读诗。二、明确学法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古诗,回想学法,说说这首诗我们准备怎么学习呢?总结板书: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三、读通读顺1、诗要读出节奏才有韵味,我们一起来划出节奏线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已试着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2、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读边想象,看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熟诗:同桌互读一遍,师生共读(师读题,男同学读诗句前四字,女同学读后三个字),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指名说一说读诗时想到的,也可以说是看到的。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意师:我们读出了节奏美,对诗的内容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请你一边读一边结合书中注释来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诗中有哪个字难懂,说出来,指导学生理解后,指名说诗意。(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岭”和“峰”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请同学说一说。有感情地读出你的想象,还要把岭和峰的区别读出来。2、让我们欣賞下庐山美景,留心观察点。完成填空: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__________。3、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飞瀑帘帘,宛如仙境一般,你一定想表达对庐山的赞美之情吧,让我们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读出庐山的风光醉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这两句中有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从这几组反义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作者从多个角度观察,所以才感受到了风景如画。(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师:诗人已经从多个角度领略了庐山的美,可为什么他却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点拨:他如何回答我们?(只缘……)2、讨论:诗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点拨:诗人从多方面观察,其实他已经更全面地了解了庐山,可他却没有意识到,这正应和了一句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苏轼博学多才,他曾“立志识尽天下字,发奋读遍人间书”这样勤学善思的人,难道他真没意识到吗?其实,他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注意,让我们明白:板书:全面客观看事物,了解更真实。我们再读这两句诗,体会一下诗人的用心良苦及告诉我们的道理。4、学一学: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诗中的情况?试学用诗中句说说。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如何看待他?(不识同学真面目,全面了解才客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