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一、诵读《沁园春.雪》——主席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怀,抒发了怎样的胸怀?(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伟大领袖面对北国壮美雪景,有如此之气魄和决心,与此相比,我们著名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面对国人的愚昧和软弱,也写下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不平凡的人生态度吧(2分钟)二、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做一活动,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见附录1)(5分钟)三、我们刚才了解了时代背景,鲁迅先生对此又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123页,听录音,注意字音,感受先生思想感情。(见附录2)(3分钟)四、1、听完了朗读,请大家找出面对如此状况,国内出现了一种怎样的舆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结论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论据),——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论点2、鲁迅先生对此观点他赞同吗?(不),那他就要驳斥这一观点,从这里看本文属于驳论文,驳论文首先要树靶子,也就是先摆明对方观点,紧接就要打靶子,请大家齐读3——5段。A、本节中的“这一现象”指的是什么?(论据)——承上作用紧接着作者分析,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是不是自信的表现呢?(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呢?——他信力。鲁迅先生巧妙地从敌人的论据中得出这不属自信,如勉强要加以“信”,那也只能算是“他信力”,由“自信力”仿写出“他信力”这在修辞上叫仿拟,(虽一字之差,但将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难忘)。B、驳斥了“信地、信物、信国联”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之后,先生又针对“求神拜佛”进行批驳。说“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可能还是实在的东西,但一信“求神拜佛”这就玄虚了,很难辨别是否有作用,使自己长期处于受欺骗状态,这更不是自信力了,而是自欺力。这也使用了(仿拟)修辞手法。作者针对论据逐一驳斥,进而驳倒论点,这属直接反驳。3、驳倒了对方观点,就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那先生的观点是什么呢?看下一段,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有幷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是所谓的树靶子。思考这一段在文章结构中起何作用?(承上启下)A、鲁迅先生为证实自己观点,必然要列举出有力的依据,请同学们齐读7、8段,这里先生说了四种人,你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幷举例说明。(给2分钟同桌商讨,板书四种人)①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人民。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②拼命硬干的人: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父、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③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④舍身求法的人:历尽艰辛、不怕牺牲、追求真理的人。如玄奘、商鞅、谭嗣同B、在我国现当代也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默默无闻,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如:铁人王进喜,九八年抗洪的人民子弟兵,为我国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许许多多的不被我们知道的幕后英雄们,还有为救七名大学生而奋勇跳下水的七旬老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不仅令我们为之感动,他们更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脊梁,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4、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如何理解“地底下”?——(不是指已死去的人,那中国还有什么希望。指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人民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力量)五、总结1、总结全文正面歌颂间接反驳——中国人有自信力2、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不由地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让我们颂读着先生的精彩片段结束本文的学习吧!“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