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课首先是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二次开发的一项个体行为,是教师的一次研究性活动。因为不论现成的备课资料多么丰富,如果教师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加上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是照搬,那绝对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吸收备课资料为我所用,特别是通过集体备课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则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这是外在资源的为我所用。并且集体备课对加速新教师的成长更十分有利。但毕竟,个人备课是第一位的。我在这里对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备考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待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备课的涵义新课程给备课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备课的新含义)。(1)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2)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3)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特别地,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资源、条件性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4)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1的进度外,同时还得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备课要关注的是: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②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③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④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⑤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5)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