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院感培训学习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三类类,分别为甲类、乙类、丙类。2、甲类传染病有2种,是鼠疫和霍乱。3、甲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4、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传染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5、临床医生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诊断时间必须详细到小时。6、登革热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广州,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登革热的潜伏期多数是5-8天,最长15天,登革热的常见临床表现高热、关节痛、皮疹、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7、XX市政府规定报告的三种传染病是肝吸虫、恙虫病、水痘。8、临床医生发现学生、幼托儿童患传染病,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必须填写学校名称、幼儿园名称以及所在班级。9、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病源;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多数是1-4天,最长7天。10、报告乙肝和丙肝和血吸虫病例时,病例分类填写急性或慢性,其它法定报告传染病填写未分类。11、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乙型肝炎属于乙类传染病;肺结核属于乙类传染病;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12、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最关键的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13、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同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14、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不可用英文或英文缩写。15、对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来说,送到医院即死亡的病例也需要报告。16、对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来说,急诊科出诊时就死亡的第1页共42页病例也需要报告。17、对死亡原因不清楚的病例,不需要填写调查记录。18、造成意外死亡的情况可作为根本死因。19、死亡登记报告规范要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期限是14天。20、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主渠道是飞沫。2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1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巳开始或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2、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5)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23、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24、医院感染的流行方式主要有散发和暴发。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肺部感染在我国最常见。25、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第2页共42页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26、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在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采取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2能污染身体时,同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27、保护性隔离措施。是指为预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