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VIP免费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_第1页
1/1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195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原因:土地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有公有制,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3)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1)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意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对“三农”政策的认识和感悟:(1)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2)要符合本国国情,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3)农业发展,一要靠科技,二要靠好的政策。(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5)“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