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入亮起来成长就像一次跌宕起伏、不可复制的梦幻般旅程。自2005年毕业,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以来,经历了起初阶段的激情与兴奋,正步入到乐于反思,自省阶段的积淀与回味。正像对一堂公开课的感受一样,历经从“骄傲、自喜到反思、自省、发现不足,也让我一直不能释怀,产生了把反思呈于纸上的动意,于是有了七年后的反思。1996年,刚毕业的我,工作于宣城市第十二中学。由于自己对工作充满激情,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2005年5月又在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这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自信。2006年10月份,学校七年级年级组有一次公开课,我想,一定要借这次机会好好地展示自己,表现出自己上课的与众不同。我选中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由于对教材本身的挖掘十分有限,专业知识的薄弱,转而对导入新课上大做文章,企图一开始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以掩盖内涵的严重缺乏。于是,我绞尽脑汗,殚精竭虑,一时寄希望以新奇的细节取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一段凤凰网上的视频,大致内容是:9.11事件留给人们的影响,文明的冲突带给人们的思考。我把这课就定位在文明的冲突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不就是游牧民族与汉族文明的冲突吗?这堂公开课上得很热闹,再加上视频导入。反响很好,在这截取两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檀新阳老师:朱老师高层建瓴,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视频的引入使导入吸引学生,又使得本课立意高。廖逸飞老师:可能我和大家的意见有些相左,我认为导入过长,导入应遵循简单直入的原则,由简易入手。当时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牢记了像檀新阳老师这样的评价语言,漠视廖逸飞老师的评价。人们常说:落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处于落后之中。我为自己的课沾沾自喜,为课中导入的“创新”,立意的“高远”颇为自得,“幸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成长就像一次跌宕起伏,不可复制的梦幻般旅程,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伴随着自己的专业成长,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步入了冷静与常态中进行反思。对导入新课的原则和这一课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自省------七年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导入的不足1、导入冗沓------违背导入内容篇幅适中,恰当原则。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导语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而不是教学内容讲述,所以导入设计不宜用过多的时间,一般以3分钟左右为宜,而我在这堂课中导入时间大概有8--9分钟。后面的教学仅有30分钟左右,再加上课堂小结3-5分钟,而真正留给教学内容的时间半个小时不到。学生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导入与教学脱节------违背导入量力性原则。导入的设计要更有创意,才能迎合学生,但其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必须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不可为了追求新颖和奇巧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此课中文明冲突的定位,严重违背了以上原则。首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没有相关表述,其要求是“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人教版中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中没有相关表述,它确立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中没有相关表述。“文明的冲突”的定位没有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符,其定位只是一味地追求导入“创新”,追求新奇。其次,就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历史学习,思维习惯上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学生对历史课的热情来源于兴趣,教师的任务是使偏难偏深的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感观到直观,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易懂的、乐学的教学内容。在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导入课中更适宜用故事导入,熟悉的历史事件导入,熟知的歌曲导入,直观的视频导入,文明的冲突定位,9.11事件的视频导入,正违背了以上原则。更甚者,“文明的冲突”这一定位,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自己都是一知半解,了解甚少。然而,当时的我却是剑走偏锋,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求奇而“求奇”,真是舍本逐末,误入岐途。观察反省:关于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