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实施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朱爱霞集体备课实施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但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同一模式,完全一致。因为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集体备课会出现流程一样、环节相同,重点、难点一致等情况,但决不等于整个教学过程会一模一样。因为老师、学生的因素,肯定会有同一教案不同的实施情况、不同的实施效果的实际。如果忽视“个性”,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个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所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整合与板块设计。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其他教师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反思、改进。这“空白”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2.重视“集中”,忽视平时的“交流”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教科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如果只是集中固定的几课时,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注重平时在教学空暇之余,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难点,把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感受倾吐出来,那么,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3.注重“课前”,忽视课后的“反思”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下一次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并能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总之,集体备课是适应新课标要求更有利于教学的备课方式,它充分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理念,能充分发挥全体老师的才能,能把集体智慧转变成为个体的发展,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相信在集体备课的帮助下,我们每个人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