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王十万学校马旭红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1愁情内涵深广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在剧烈的民族斗争中,她被无情地推出了深闺生活,卷入社会的动荡。随着北宋的灭亡,她家破夫死,颠沛流离。故国的沦陷、家庭的不幸,这时候,她再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哀愁和怨叹之中已不可能,她不能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才能维持她过去那样的生活,于是,她增加了对朝廷的不满、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痛恨,而倾向于主张出兵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于是她的创作不期然走向了怀念故国旧家的题材中,忧国感时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为题材的作品。在这样一种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之作,使她的创作题材范围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这些词作的内容与她前期离愁别恨的词作相比,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都有明显的不同。1.1“载不动许多愁”——故国之思特别要指出的是她的著名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就是词人流寓于临安时,有感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写的。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词中说:”那是一个元宵佳节的晚上,春意渐浓,天气晴和,女词人独自坐在家中,默默思念不幸早逝的亲人。忽然外面传来清脆的銮铃声,原来是“酒朋诗侣”邀她同去观灯。然而如今境况不同,苦乐有别,她婉言谢绝了,在孤灯下回忆北宋汴京时元宵节的盛况,如今时过境迁,历史劫波,两鬓如霜,倒不如藏在帘子底下听人笑语。这首抚今忆昔的词作,既写出了盛衰之感,也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词人的不幸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从词中还可以看出,在李清照周围,依然有些人在追逐赏宴观花的生活,把国愁家恨抛到九霄云外,李清照的《永乐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