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第一课时导学提纲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第一课时理清作品论证思路,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2、第一课时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3、第二课时体会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4、第二课时学习比喻论证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重点难点】重点:本课时重点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难点:议论文基本写作思路的学习探究。【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历史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2、文体:杂文—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鲁迅最杰出的就是杂文创作。其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特点: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3、背景简介: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4、字词: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guān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二、深入学习1、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含义的段落和句子)这一段落有何作用?“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起到点明观点,引起下文的作用。2、(1)为什么要施行“拿来主义”?(提示:结论是拿来主义,前文是否提到其他相关“主义”)(2)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有什么危害?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抛给”,“抛来”,“送来”——外来文化入侵,导致经济衰弱,国将不国。3、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该怎样做?大宅子——民族文化遗产错误做法: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拿来主义者应该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做法:鱼翅——吃掉鸦片——送药房烟枪、烟灯——展览、毁掉姨太太——遣散三、迁移运用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例:《劝学》、《寡人之于国也》、学生习作等。附合作学习设计对议内容(你说我听,你问我答,你说我辩)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讨论并解决深入学习1、2两问。3、结合实例论证文中的观点。组议内容1、讨论深入学习的第3问。2、小组修改、补充、统一答案,并鼓励质疑。3、组长控制时间,并将展示任务分配给每位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