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苏州园林》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先总后分,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4、欣赏文中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先总后分、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教学重点: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2、“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拙政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二、整体感知1、识记重点字词,给下列字注音。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轩榭()池沼()丘壑()模()样镂()空蔓()延着()眼斟酌()()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标本:别具匠心:败笔:嶙峋: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填空。(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三、合作探究1、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四、课后小测1、《苏州园林》作者,原名,著名的家、家。2、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五、拓展学习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答案: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作用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③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答题思路: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⑥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