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孤独是可耻的,还是悲哀的。文字真有这么大的威力,文字就这么令人害怕。这些年我们行走在文字中,已经习惯了。有时也会一个转身向右看,看得热泪涟涟。花,总有花瓣飘零的时候。他在和玛格丽特告别后拷问自己。你难道是一部读书的机器,受虚荣驱使,再突然耗费生命。我是否也要这样拷问自己。那个时代毕竟远去。这四五十年来汉语书面词汇变化实在太大,我不知道这些词汇是从一个飞跃到另一个飞跃,还是从一个堕落跌落到另一个堕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伟大的,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猥琐的。不管伟大还是猥琐,都善于玩弄词汇。真正的生活沉淀在那些浅薄、虚伪、浮华、苍白、激进、前卫、有形、不知所云的词汇下面,是一堆平实、平庸、凌乱、无序、温软、沉淀、无形的印象。伟大喧嚣的时代和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有多大的关系。一百年来,平民日常语言几乎看不出有多大变化。无论在读《灵山》还是在读《一个人的圣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浮华、虚伪、激进、前卫的激流下面那种平静散淡的文字。作家用这些有点老派的文字来表现那样一个喧嚣的、声嘶力竭的暴力年代,让单调、乏味、生硬,豪迈的生活和强烈的光线在这样的文字和篇章中变得柔和、细腻、暗淡、伤感。废墟是美的,荒原是美的,丑陋也是美的,荒诞的事件也是美的。这些都在不经意的回忆中随手完成,似乎没有雕琢,没有修饰,就是意识流淌的原本样子。低声呓语是温情的意境,他用这样意境来衬托那样的疯狂时代。一个人,一个个体面对一个“英雄”加“动力”社会还能怎么样。在摧枯拉朽的革命狂飙到来时候还能怎么样。整个一个“农民革命”的背景。《一个人的圣经》里的孤独感比《灵山》中要强烈得多。这是一个回顾,是对已经过去的现实和记忆中抹不掉的印象回顾。这些记忆和印象已经像火印一样烙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圣经》是1989年之后的作品,祖国对于作家来说已第1页共10页经变成了远在天边的地方。童年,青年也变成了零散的记忆碎片失落在远方,他要追回这些记忆,把这些记忆拼贴起来,这些记忆里有他的青春,不可再来一遍的青春,他想找回自己真实的影子,哪怕这个影子是被割裂的。绝望不在此时此刻,而在当初,明明知道丢失却无力抓住。人是什么。人会撒谎,人不如动物诚实。他这么认为。他在第24章中又忍不住写他对文学的看法,我跳过这一章,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也看过了,这一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这部小说封底印着的那段话。这是文学家的天真和无能。政治家谎言和暴力登上政坛,一个政权,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文化,直至创造一段历史,涂改一段历史。政治、镇压、刺杀、政变、战争""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成者为王,败者寇。没有残酷的不人道的生活,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就没有沉重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生出来的艺术,诚实地把这一切诉诸文字是一个作家的权利,这个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他说他烧掉了所有的文稿和日记,我不知道他在那个年代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写出什么样的日记。可惜的或许是他初恋的文字和最初和女性缠绵的文字,别的可能没有什么。在文学的路上行走,且行且感,孤独也乐。第二篇: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卢梭是完全不了解的。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迫害。以致他要让自己如此淡漠的对待周围的人们才能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较之《一个人的朝圣》中受到“朝圣者”们诬陷的哈罗德,卢梭似要凄惨百倍千倍。于是,我搜索了一些关于卢梭的资料。他遭受如此迫害的导火索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爱弥儿》。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这本书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但舆论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卢梭最终遭众人唾弃。看到之前推崇膜拜自己的人们现在却都不辨真第2页共10页相的陷害自己,这对向来崇尚情感主义的卢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所以他才会让自己远离人群,成为一个在漫步中遐想的孤独者。《一个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