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于丹《<庄子>心得》庄子《庄子》•《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解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庄子的世界……•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老婆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坐在地上,叉开双腿敲盆唱歌。惠子责备他太过分了。庄子说,老婆死,怎能不难过呢?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老婆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我还何必哭得死去活来地去打扰她呢?说完,庄子继续敲盆唱歌。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点。2.理解大鹏的形象。第一课时北冥()抟()坳堂()夭阏()決起()数数然()蜩()斥鴳()朔()舂粮()蓬蒿()泠然()榆枋()大椿()蟪蛄()()míngtuánàoèxuèshuòtiáoyànshuòchōnghāolíngfāngchūnhuìgū检查预习学习1--4段文本,梳理字、词、句自主学习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1)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2)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2.翻译(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合作探究1.在本文中,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意境。我们如何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大鹏鸟形象?1.在本文中,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意境。我们如何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大鹏形象?明确:大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但是作者又从原则上否认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点。2.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第二课时学习5--7段文本,梳理字、词、句自主学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