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方法“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魏书生如是说。的确,魏书生教了18年的书,当了17年的班主任。就在他任XX市实验中学校长兼书记期间,还兼任一至两个班的班主任,足见其对班主任这一工作的青睐。由此可见,“爱这一行”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一人格魅力许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方法,但效果却与之相差甚远,除了只是机械模仿外,人格魅力的差距也有很大影响.人格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稳定倾向、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统一。人格高尚的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使周围的人对之产生敬佩、模仿等心理,进而根据其期望发生自觉改变。在现实生活中,魏书生通过不懈努力,在学生当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学生们都希望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达到魏老师提出的教育要求。而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他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人格的力量。由于影响力小,学生不完全信服一些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甚至带着一种消极、抵触的心态去执行教师的要求,教育的效果自然不理想。魏书生的人格魅力来自于爱,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到“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他向所有的学生献出了赤诚之心,因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为此,魏书生经常在往返学校的途中做学生的“同路人”,还曾在深夜送学生回家;当学生要转学时,魏书生便组织班级学生用一些特别的方式送别,强化学生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感情;学生升入大学、走入社会后只要有困难求助,魏老师总是热心帮助。魏老师对学生的爱更表现在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上。他把班级内的后进生称为“班级的后几节车厢”,提倡教师与“后进生”组成互助组,并身体力行,促使一个个“后进生”不断通过奋斗享受超越自己的乐趣。第1页共17页他认为,“后进学生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看到他又后退了就灰心,就气馁,而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中事”,“后进学生上进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6]。对待学生,魏书生较之一般的教育者有更多的信心与耐心,这让很多后进生受益匪浅。面对困难时,魏书生总是想办法调整自己。例如:遇到容易让人生气的现象,他请学生来帮助自己控制情绪;遇到教育中的问题,他“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遇到生活中的问题,他总能根据自己当时的角色状态努力调整自己的认知以达到心理平衡。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无疑给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魏书生在教育学生时,总能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着想,用心体会学生出现问题后的心理状态,努力从真、善、美的角度考虑学生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不管学生多气人,多淘气,当他站在你的面前时,你都要坚信,他的内心深处便潜在着你的助手。”事实上,学生发生问题以后,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理解、关心、安慰与帮助。这一点,魏书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而且所以无论地位怎样变化,魏老师以一贯民主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合作,这正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魏书生认为:“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所以,学生喜欢他,管理起来得心应手的多.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思想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它并非魏书生的创造,然而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本身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1、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教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