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肥东龙塘学校薛传花【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口算练习1.8×22.7×210×2.20.8×33.5×21.26×100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3.4×120.078×3256×1.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相关的计算内容,其算理和算法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学习新的计算内容之前,对相关计算方法的复习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再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二、进入新课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谈话:上面的几题,都是我们学过的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中的“小数乘小数”有关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自我探索,学会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小数乘小数。改题:将56×1.2中的56改成5.6,这就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会做吗?2.自学尝试,自主探究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先看书P86,看看书本老师是如何指导我们计算小数乘小数的。做好的同学也仔细的看书P86,不仅要会计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完善好课本空白的内容。3.汇报交流,点拨解惑全班交流:谁来说说“5.6×1.2”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1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竖式图示。追问: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谈话:像这样的计算题今后在计算时,为了提高正确率,我们应该先估算一下。看看“5.6×1.2”的积大约是多少?谁能估算的?(6左右)4.再次尝试,解决难点谈话:刚才我们探索了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那么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该如何计算呢?请大家打开课本P87,仔细阅读,同时完善好空白的地方,完成好后同桌交流。交流:(课件出示)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再次尝试:1.6×2.25(指名一生扮演)提问:在用竖式计算1.6×2.2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5.完善认知,得出结论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习这一新知有比较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完成新知的学习,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然而,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穿针引线”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地进行追问和点拨,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对计算中的注意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2.完成“练一练”第2题。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3.完成练习二第2题。学生口答错误原因,并说说怎样改正。4.完成练习二第4题。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