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只能心理治疗——《解读疯狂》读后感暑期读了广州日报心理健康版编辑武志红的著作《解读疯狂》,订阅这本书开始只是书名吸引我:古今中外,潮起潮落,多少文士武人历经沧桑,或情绪,或理性,或沉稳,或疯狂。出于对历史的喜欢,我拿到了这本书。但是本书写的却是当今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由于媒体的发达,网络的兴起,社会上许多喜剧、闹剧甚至惨剧此衰彼兴,社会学伦理学相互争辩,让我们近于麻木。但是,武志红老师却从心理学的微观视角去解读、理解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的解读非常精彩,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击中要害。"他们如此“疯狂”,只因心灵曾经受伤。“疯狂”掩盖不了生病的心。"武老师的核心观点:一切都是关系,社会是关系,家庭是关系,归根结底我们每个生命都要面临自我和外部的关系。心理疾病绝大多数是因为情感上尤其是童年时的情感上受伤太重,社会出问题,根源是家庭出了问题。“家庭失和,社会之痛”。心理学认为,如果1岁前的婴儿得不到好的照料,容易成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譬如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3岁前的幼儿得到虐待,容易成为人格障碍;4-6岁的儿童如果发展不好,则容易成为神经症患者。我们平常家庭一般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失衡,6岁前,尤其3岁前父母对婴孩无尽的爱将成为他或她将来自爱和爱他的源泉。武老师说北欧国家刚生育的妈妈产假长达3年,俄罗斯的妈妈也如此自发的做着。相比之下,我们社会产假少得可怜,而且我们社会如今拥有大量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隐患。一个残酷的结论: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多数发生在家里。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我们起步太晚,发展太慢。从影视剧中,我发现了一个欧美发达国家奇特的现象:警察律师多,心理医生多。细想之下很有道理:警察律师关注法律秩序,心理医生关注家庭个人,二者相辅相成,促进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繁荣。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钟杰博士深信:只要能进行及时而合理的干预,绝大多数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在假期浙江大学的培训中,一位教授也说了一个事例:1986年1月的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灾难时,除了现场观看的儿童外,仅全美九至十三岁的学生就有48%在学校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场灾难,许多孩子当场痛哭失控,一些孩子被恶梦缠绕。儿童精神病学家们和顾问们试图抚慰这些孩子们的痛苦。为此,心理治疗辅导甚至直到一些孩子成人后,耗资巨大,代价惊人。一个人来到世上无法选择生身父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有的时候我们承认宿命,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又不甘心于命运。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我们许多时候是全盘接纳了它,深入到骨髓中。有时我们也认识到这个真相,但是不愿承认,不愿改变或者改变不了。那么最简单的好办法,就是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好的心理医生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安全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不管你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心理医生不会指责你,说你不该有一些想法或感受。平时,我们会说,阳光灿烂是好的,不开心、仇恨、愤怒是不好的。于是我们会压抑自己这些负面的东西,这样就远离了人生真相。但好的心理医生会让你相信,你所有的感受都是合理的,你的愤怒、嫉妒、仇恨还有悲伤等等,都可以在他面前展示出来。一旦你压抑已久的这些感受在这个关系中展示出来,你就拥抱了你的人生真相。拥抱真相只是开始,整个心理治疗可以说是一个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变。不要急着去改变,要给自己耐心,因为改变很难,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变你会很容易急躁,你会质问自己,你为什么还不改变!改变自己是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它不容易实现。鲁迅先生说:救救孩子。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其艰难,才更显坚毅;为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中国的教师很累:因为除了承担传授孩子文化知识的职责;还要承担西方国家牧师承担牧师布道和树立(宗教)信仰的职责以及心理医生疏导孩子的心理故障的职责。生病的“心”切除不了,只能心理治疗。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衔接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也许我们没有成功,但是我们至少努力过。郑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