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1.能从宏观和微观上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够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用微粒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体积和质量上都很小,肉眼根本看不到;这些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而且对于不同状态的物质,微粒之间间隔的大小不同,一般说来,对于同种物质,气态时微粒和微粒之间的间隔最大,固态时微粒与微粒之间的间隔最小。3.构成物质的微粒常见的有分子、原子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改变,而分子发生了改变;在物理变化中,不但原子没有变,而且分子也没发生变化,而是微粒与微粒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实验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是静止的吗?【设计实验方案】1.实验原理:氨气溶于水后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实验用品(仪器和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胶头滴管、试管、玻璃棒等。3.实验步骤:按照课本P49“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好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表格。【实验现象与结论】1.实验现象:(1)实验1说明了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实验2说明了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3)实验3说明了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2.得出结论: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探索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做实验呢?氨水易挥发,能很快看到现象。(2)为什么是氨水的微粒进入了酚酞中,而不是酚酞的微粒进入氨水中呢?这说明了什么?氨水易挥发,氨分子运动速度快;这说明不同的微粒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3)浓氨水中溶解有氨气,还有水,那么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否可能是水分子而不是氨分子呢?不会是水分子,因为实验1已经可以证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提出新问题】微粒的运动速率除了和微粒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搜集资料】分别将两滴品红溶液同时滴入两杯体积相同而温度不同的水中,发现品红在温度高的水中扩散得快而在温度低的水中扩散得慢。【得出结论】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实验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收集资料】①一杯小米倒入一杯黄豆中,体积小于两杯。②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小于200mL。③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然后堵住末端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现吸有空气的容易压缩而吸有水的不易压缩。【得出结论】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②气态时微粒之间间隔大,而固态、液态时微粒之间间隔小。合作探究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阅读课本P50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并仔细观察分析图3-5和图3-6。【归纳总结】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图3-6表示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变化后形成了新的分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③上述变化中,反应前后的分子性质不同,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④上述变化中,变化前后原子始终没有再分成更小微粒,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水银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课本P51“讨论”,并进行展示。见《导学测评》P14